文/萍者
高考又将临近,考生的家长自然紧张万分。但奇怪的是,如今,连小学生的家长也提前紧张起来了,甚至更着急,更忧虑。不信,请看最近这段时间,广州应届小学生争相报考民办优质初中的火爆程度,小学生们出了这个学校的考场,再入那个学校的考场,考场外,则是为他们保驾护航、指点迷津的父母,正在为孩子是不是能拿到一个优质初中的学位而
忐忑不安。
说白了,其实也不奇怪。在广州,高中扩招挤占了初中的场地和硬件,名校今年进一步减少初中招生甚至停办初中。但这些学位并不是就此取消,而是转移到这些名校在异地办的高收费的民校之中。
华附、省实、广雅、执信、二中和六中,在广州的这六所名校里,今年仍招收公办初中学生的,只剩下省实和二中。其它名校如广大附中、七中等,虽然仍招收公办初中学生,但招生人数却逐年萎缩。3年前,七中招收的初一新生是10个班,今年则只招5个班;而在广州享有盛誉的广大附中初中部,今年更是只招2个班的学生。据了解,孩子要上好的公立初中,一般有三个途径,一是被小学确定为推荐生;二是成为中学选拔出来的体育或艺术类特长生;三是接受电脑派位。今年初中招生方案由各区属教育局制定,但到目前为止,今年小学升初中的招生计划并未最后定案,推荐生和电脑派位等工作也尚未进行。
在这种招生形势下,具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传统美德的家长们出于保险心态,已纷纷开始让孩子逢考必上,显然已经做好了忍痛数钱的心理准备。只是,如此一来,义务教育全变了味。
或许真如某名校校长所言,要政府一下子提供很多的优质学位,根本不可能。但事实的真相却是,政府提供的优质学位,经过一番变戏法般的所谓“改制”,变成了某些人的摇钱树。怪不得前不久某地一家调查公司在一项关于“十大暴利行业”的专题调查中,“中小学教育”竟赫然上了榜。将中小学教育说成“暴利行业”,恐怕过于片面,但一些靠国家资源培育起来的名校,用办民校的手段大发其财却是不争的事实。
所谓“名校办民校”,问世之初即遭遇非议。尽管它的存在有着许许多多美丽的理由,比如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比如探索多元教育模式等等。这些辩辞或许不是空谈,而有其一定的实证依据。但纵然如此,仍不足以抵消其严重危害:第一,规避了有关责任部门应尽的义务教育职责。有关部门会打着教育改革和体制创新的旗号,从而减少了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第二,由于民办学校环境待遇好,会引起公办师资力量大量流向民办学校,从而对义务教育产生直接影响。第三,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第四,失去了教育公平。
所幸的是,名校办民校的野马正在被套上笼头。近年来,不少广州市、广东省政协委员,以及民盟广东省委、民进广东省委,均在严密调查的基础上多次上书,陈述“名校办民校”的严重危害,吁请调整教育政策,以还原教育的公平性。广东教育部门择善如流,积极回应,宣布将对“名校办民校”采取严厉控制措施,公办学校进行办学体制改革一律不再以小区配套学校作为试验项目,教育审计部门将把这类民办学校纳入审计范围,加强对国有资产的增值管理。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不过,身为家长,我希望好消息还能源源不断,比如,保证现有公办优质初中学位的数量,让工薪阶层不用再为子女读书花冤枉钱,诸如此类。可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