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士指点志愿填报:过了学什么干什么的时候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5/23 15:54 中国青年报 | ||||||||
“材料是人类文明的基础,现代生活处处离不开材料。”采访一直专注材料学研究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柯俊,就像在上一堂生动的材料科学的科普课。 材料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他说:现代文明从铜、铁、铝、硅到人造纤维、合成电路,都离不开材料。铜、铁、
有了“合成”材料,发展了人造丝、尼龙。现在又有了人造纤维、集成电路等材料,还有人造肝等生物材料(生物材料是构成生物体的材料,把动物的各个部分当材料用)。可以说,在这个世纪,是材料促进了人类的发展。 柯俊院士说,50年前,材料没有上升到应有的地位。材料学科变成很大的学科是近些年的事情。材料成为新兴学科是从20世纪中叶开始的。比如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牛津大学没有材料系,现在有了。以前国内的大学也只有物理系和化学系,现在,在全国主要的综合性大学和工科大学,都有了材料系,“材料系越搞越多了”。 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材料学科的地位也得到了一定提高,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越来越多的后来学子努力。柯俊说,众所周知,生铁是中国首先发明的,这大大推进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目前的情况不容乐观,我们基本上还属于跟在国外的后面走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材料学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特别是在生物科学方面。因为很多专业都和材料有密切的联系,材料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现在社会发展起来了,材料自然也会有较大的发展的空间,这是相辅相成的”。 柯俊院士说,比如目前中国科学院物理所好几个所长都是搞材料出身的,中国的很多市长都是搞冶金出身的。他进一步解释,拿生物材料来说,现在还不能合成人脑,如果有朝一日搞成“人工大脑”,那将是怎样的成就!前年的两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化学家,就是研究生物材料方面的问题,“而这两位化学家的助手都是毕业于我们中国高校的材料专业的博士生”。 材料科学既是基础又是工程 柯俊院士说,材料系可以培养两方面的人才,一是研究材料科学,这需要很强的数理化的底子,并会综合使用材料;二是学工程的,就是把材料大规模地生产出来,如冶金。当然,现在的冶金都是用电子控制了。 他介绍,材料是物理、化学、生物的综合体。50年代以后,物理和材料结合起来了。再后来,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靠材料了,如半导体。学材料,需要数理化好,也要会工程,懂一些机械、电机方面的知识,要会多学科综合利用。“专业只是一个载体,现在已经过了学什么干什么的时候了。” 对于我国材料学科方面好的专业和学校分布情况,柯俊说,网上有一个关于材料学专业的大学排名,具体是,“上海交大、中科院金属研究所、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南大学、浙江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他说,这基本上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柯俊说,就具体实力分析,在基础研究方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材料系和北京科技大学材料物理比较强。在工程方面,清华大学和北京科技大学比较强,其中,高分子加工方面,清华大学比北京科技大学强一些,而在冶金工业方面,北京科技大学则要比清华强一些。至于航空材料方面,则当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了。 更具体一些来说,上海交通大学的材料系由原来的冶金系而来,实力雄厚。北京科技大学的材料系,是全世界第二个搞材料基础研究的,第一个是在国外。哈尔滨工业大学结合军工,经费充足,有很强的工科基础,当年,苏联专家派来搞材料的第一个项目就在那里。 柯俊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航空工业服务,偏航空材料。西安工业大学是航空工业集团的另一个重点学术基地,材料系也不错。中国科技大学的材料系,源于物理学科的一个分支,实力比较强。华中科技大学的模具方面比较领先。西安交通大学的材料系有机械系的底子。南京大学的材料系从物理系分出,底子比较硬,在材料基础方面很有实力。 报考专业要与理想和兴趣结合 对于报考材料学科和相关专业,柯俊院士建议,作为一个高三学生,首先得认真准备,好好学习,争取考得高分。其次,要结合自己的理想和兴趣,认真想清楚自己以后希望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定好想干什么。这也和一个人的个性有关,就拿材料学来说,你如果个性内向一点,就比较适合搞基础研究,当一个科学家。你如果比较外向、交际能力强一点,可能就比较适合从事具体的工程了。 柯俊说,现在有很多学生、老师都不知道老百姓花了多少钱来供养一个大学生。国家统计过,一个本科生一年要花费国家2.4万元,一个硕士生一年要花费国家4.8万元,一个博士生一年要花费国家7.2万元,一个学生读到硕士要24万元左右,读到博士需要花费45万元左右。文科还好一点,理工科还需要科研经费。 “想想看,这是农民几辈子才能赚到的钱啊!所以,大学生和准大学生责任是十分重大的,得为提高人民生活做贡献,真正做贡献。”柯俊院士最后说。(记者:李健 王娟)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