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家长的巨额择校费哪里去了 资金流向要管住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5/26 09:55 人民网-人民日报 |
妈,我抗不动了! 绘画:吴之如 关注择校风”系列报道引起热烈反响,专家学者、广大读者纷纷就此发表看法、建言献策—— 择校费居高不下,奥数班屡禁不止,“培优风”愈演愈烈……这一系列问题有没有连带性?它们的症结在哪里?本报“关注择校风”系列报道推出后,引起强烈社会反响,专家学者就此发表高见,广大读者也纷纷来信来电,或通过人民网亮出了自己的观点。 根源在于教育资源不均衡 择校结果导致更大的不均衡 “择校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分配的不均衡。校与校之间的巨大落差必然导致择校。”青少年教育专家、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研究员这样说。 孙云晓认为,择校风打破了“分数面前人人平等”的规则,使升学制度由原来的“分高者上”成为变数很大的“综合考量”,其中包括分数,也包括家庭经济实力和社会关系。对于富裕的家庭来说,交上高昂的择校费,意味着能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而对于贫困家庭来说,则面临着借债上学。这种情况有悖教育的公平性原则。 天津读者王守训认为,择校风最大的受害者是那些“普通”的家庭及其孩子,同时普通中学受到的影响也非常大。普通中学的老师和学生都流向了好的学校,办学条件可能越来越差。而好学校在师资、设备与生源方面则是锦上添花,越来越强。这样,学校之间的差距会越拉越大,会破坏教育的良性循环。 如何遏制择校风?孙云晓认为,必须标本兼治,重在治本,那就是走扩大优质资源和均衡发展之路,缩小学校之间的差距。他还建议,中小学特别是小升初的标尺要尽量简明、统一,要照顾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情况。 巨额择校费哪里去了 资金流向要管住 经过大量调研,广东省政协委员孟浩发现择校费有两方面的漏洞: 一是择校费的收取问题。义务教育阶段虽然已有明文规定不准收取择校费,但实际上许多学校都以“助学费”、“建校费”等名义收取,而且收取的方式也十分不规范,存在不少问题。 二是择校费的使用问题。如果说收取择校费是迫不得已的举措,那学校收取的这笔钱究竟用到哪里去了?是真正用于教育发展,还是被不合理地利用?甚至是被部分人中饱私囊? 针对这些问题,孟浩认为对择校费的流向管理非常必要。他说,目前择校费作为一些学校固定收入的一部分,具体的收支状况既没有进行财务公开,也没有纳入政府财政预算,更没有纳入审计,是不正常的。 孟浩提出了三点建议: 一是制定相关法规,把择校费纳入管理轨道,合理安排择校费资金的流向、幅度和方式,如制定相应比例用于发展本校的教育事业和用来向“薄弱学校”输血,以及合理地给教职员工发放津贴和奖金,并确定哪些类型的资金使用属于不合理。 二是各地政府应该立项监督择校费收支状况,控制不合理的资金使用情况,杜绝个人中饱私囊的行为;学校自身也要将相关财务信息公开化,公开择校费的流向、用途,保证信息真实透明。 三是学生家长有权查询择校费的用途。当家长提出查询要求时,学校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 上好学校≠接受好教育≠成才 盲目“择校”危害大 北京师范大学研究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陈博士就“择校”问题发表看法。他认为,目前社会上刮起的择校风,有很大的非理性成分。很多家长不是根据孩子需要就学,而是盲目跟风择校,这在很多方面无形中增加了孩子成才的成本。他认为,家长应该认识到,上好学校≠接受好教育≠成才,他希望借助本报呼吁,家长在对待给孩子择校这个问题上,一定要慎之又慎。 首先,如果孩子小学和初中不在居住地入学,而选择择校的话,每天用在接送孩子往返途中的时间要比就近入学多得多。家长不如利用这个时间多培养孩子的兴趣或者跟孩子交流。 其次,热点学校“两头沉”现象突出,人均占有教育资源相对较少。在重点校,一般一个班都在60—70人,教室拥挤,学生得到教师的关爱相对较少。据调查,在很多重点校的班级,教师对学习成绩在上游的学生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关爱较多,中间学生关注较少。而在普通学校,这个问题并不突出。 第三,择校生的心理问题较一般学生突出。择校后,对新环境熟悉至少半年。如果与新同学的关系处理不好,可能造成群体性分离,对孩子的心理成长造成不好的影响。 许多读者表达了相同的观点。济南市委党校副教授王克群认为,上最好的学校不等于接受最好的教育,更不等于成才。他提醒家长,一定不要盲目攀比、虚荣心膨胀,应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冷静对待择校风。★ 欢迎读者参与讨论 传真:010-65368224 电子信箱:wh@peopledaily.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