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决定命运 社会对于人才评判就一个标准吗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6/10 11:46 人民网-华东新闻 | ||||||||
●邓建军曾是一名中专生。他说,如果当年考了高中、考上大学,很可能就不是现在的他了 ●要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邓建军们”,不仅要引导现在的青年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更重要的是,需要扭转社会对于人才的评判标准
6月9日,高考结束。参加今年的高考人数创历年之最,达到867万,比去年增加了144万;但今年计划招生的人数475万,仅比去年增加了28万。看来,今年的考生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在这种时候,作为旁观者,我们可以和这些考生说,一颗红心,两种准备,要调整好心态;也可以和他们讲,即使遭到了挫折,也不必灰心,条条大路通罗马。 话都是对的。但对于经历了十多年寒窗苦读的考生,包括他们的家长,要让他们完全以平常心泰然处之,恐怕难以做到。更何况,高考对于人的一生,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决定性的。 我想起了前几天到江苏常州市采访优秀技术工人邓建军时听到的一些说法。他说,他所在的班组缺乏技工,一些大学生却不屑于做这些“粗活”,有的又嫌工资太低走了。在当地的职业技术学院采访时,一位老师说,现在的学生,能考大学的都考大学了,考职校是退而求其次、甚至是无奈之下的选择,现在的技校学生总体素质大不如以前了。 不仅是在常州,在全国很多地区都面临“技工荒”。“10万元招不到一个高级技工”的新闻,也不止在一个地方发生。现在的产业大军中,农民工已经占了很大比重,目前社会化的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并没有建立,指望他们个个都像邓建军那样刻苦自学成为高级技工人才,恐怕还不现实。 之所以要说这些,并不是呼吁现在准备填报志愿的考生都去选择职校。事实上,我们缺技工,但高端人才占就业队伍的比例与发达国家相比,同样也很低。能上大学的当然要上,能上好大学的当然更要上。 问题在于,对于每一位考生而言,无论能否考上大学,都应该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这并不是说,要每个人现在就很清楚自己将来一定做什么,但是否可以尝试去了解,自己将来适合做什么,自己喜欢做什么。这是人生道路上非常重要的一项环节。有人曾这样定义:一个人从事自己喜欢做的事,而且做成了事,这就是成功。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邓建军当年初中毕业后进入了中专,后来进厂当了工人。我曾问他:如果你考了大学会怎么样?他的回答很坦然:很可能就不是现在的我了。我想,他真正的意思是,如果当年他选择考高中、上大学,那么他现在未必就是一名技术工人了。 这个回答给我一定的联想:技术工人的各项素质要求也正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提升,可有作为的空间也非常广阔,为什么连邓建军这样一名出色的技术工人,都认为大学生不能来到这个岗位上呢?这其中的原因很复杂,比如,“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考上大学才算成才的社会观念,技术工人难以得到应有的待遇和尊重,等等。因此,要培养和造就更多的邓建军,不仅要引导青年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择业观,更重要的是,需要扭转社会对于人才的评判标准。 那些正在等待分数的考生,以及他们的家长,不妨看看邓建军的奋斗经历,从中会得到不少有益的启示。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