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沉入乏人问津的故纸堆 是谁“遗弃”了国学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6/20 11:07 人民网-人民日报 | ||||||||
最近,中国人民大学成立了一个国学院,虽招来不少议论,但“国学”一词却是因此重新热了起来。其实,一所大学的一个国学院,每年培养的学生有限,对十几亿人的泱泱大国而言,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真能担纲“振兴国学”的重任?当然,如果撑起了这面“国学”的旗帜,能引来社会重新关注国学的处境,倒也还功不可没。 该关注的,倒不是快被锁进故纸堆里的学问,而是国人目前的国学普及水平。随手
其实,媒体出错的编辑也颇值得同情。责任真的该由他们来负吗?只要是在国内受的基础教育,闹出这样的笑话也属平常,因为,我们的中小学,很少给他们亲近国学的机会,上了大学,术业有专攻,离国学更为遥远,他们对诗词、书法的隔膜,又有什么可奇怪的呢? 人们往往引出当年的国学大师王国维、赵元任,来慨叹今不如昔,这可令人不免为今日的教授叫屈了。王国维、赵元任们,那是自小就浸润在国学氛围之中的,甚至在王国维的“基础教育”中,还鲜有“国学”的概念,因为凡学问均为“国学”。后来就不同了,在东渐的西学面前,“国学”便不得不退了一箭之地,缩头缩脑起来。今日,更几乎与莘莘学子没有了什么关联,早就孤眠于乏人问津的故纸堆中了。 何谓国学?据说分歧者众。只是就它的普及意义讲,它应该包容了一个国家曾经赖以生存的语言、艺术、思想、文化、历史,是民族文化的一个载体。教授们围绕国学定义闹得不愉快,其实离大众们的“国学”远了些,现在的当务之急,是赶紧厘清大众教育中,该有“国学”的哪些内容。 一个曾经落后挨打的文化古国,在经济高速起飞之际,暂时因无暇回顾而失落了国学,或也能够理解。但是,当物质生活渐次丰盈之际,对精神家园的追寻渴望势必会重新抬头。 闹点文字笑话事小,一代人因为“无根”而可能产生的文化惶惑却不可小觑。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年轻人遗弃了国学。一群在基础教育中被“国学”遗弃的孩子,事实上等于被他们的文化之母所遗弃。某网站做了一个上万人参与的网民调查,问及从什么渠道学习民族文化,近70%的网友答曰:自学。这是一种让人凄惶的回答:没有系统的教育,我们求人不如求己———在民间,对于国学的渴望,由此可见一斑。 而另一个佐证则是:白先勇策划了一出青春版连台本昆剧《牡丹亭》,唱念几乎是原汁原味的,出人意表的是,这出连演三天、唱词在今天的孩子们听来堪称“深奥”的大戏,在大学校园竟是每演必红,学生趋之若鹜。事实上,只要有机会接触,“良辰美景奈何天”,在今天也是大有知音的。 所以,不是孩子们遗弃了国学,他们只是没有机会与之亲昵而已。那么,将国学“下放”到基础教育,行吗?(文:李泓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