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输掉了汉语而是输给了考试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6/28 11:04 大众网-齐鲁晚报 | ||||||||
在最近一次的复旦大学汉语言文字大赛上,夺得第一名的是留学生队。这一结果让大多数评委大跌眼镜(6月26日《文汇报》)。 一些人“警惕母语学习懈怠”的惊呼,让我想起了一个发生在喜剧大师卓别林身上的故事:卓别林演戏成名后,有敏锐的商人专门搞了一次“卓别林模仿大赛”,想拿高额奖金的卓别林也偷偷化名参加了比赛,本以为稳操胜券的卓别林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在比赛
对此,我们是不是要谴责卓别林“懈怠了对自己动作的学习”?显然这很荒唐,一个很清楚的原因是:“模仿卓别林动作”规则本身的僵化和不合理,导致了卓别林真人被淘汰,规则中的“卓别林动作”其实离真实的卓别林形象很远。同样,在“汉语比赛留学生夺魁”这一现象中,是不是也包括这种规则本身的问题,即比赛内容根本不能测量出汉语的真实水平高低,考查的只是些死记硬背的“死汉语”或“炫耀性汉语”。 换一个角度来看看中国的英语考试吧,前段时间有报道说:武汉一家媒体联系相关学校,希望能通过校方组织外国留学生和外教参加今年高考的英语试卷答题,但几经周折未果。一位高校的负责人明确说,外教大都不愿意参加这样的活动。 他说,用中国的高考英语试卷考外教,结果肯定是不及格———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考中国高考英语试卷不及格,这是不是说明中国人的英语学习已经超越了英国人、美国人,英语世界的人要“深刻反省自身的母语学习”呢?不是,需要反省的恰恰是我们自己:语言之最大功能在于表达、交流与信息沟通,而我们却把它当成了考试工具。 面对“汉语比赛留学生夺魁”这一怪异现象,我们首先要反思我们在考试上的劣根性,反思“比试内容”设计的科学性,而不是庸人自扰,见风就是雨,臆想什么“母语学习懈怠”这个顾影自怜的伪问题。(作者: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