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高二学生参加高考会引来怎样的教育冲击波

http://www.sina.com.cn 2005/06/28 12:21  燕赵都市报

高考压力递增的根源在哪里

——访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张斌贤教授

  记者:您是否赞成高二学生参加高考?

  张斌贤:高中三年的学制并不是随便想出安排的,有其科学道理,高二学生参考不应该赞成。

  记者:高校扩招后,一些高中学校认为升学压力一点儿没减轻,上好大学的压力反而比过去更大,有人感叹我们的教育出了大的偏差,您如何看待此事?

  张斌贤:我不赞成把所有的问题都归结为教育问题,现在出现的一些教育问题很多都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从过去的“千军万马闯独木桥”,上大学跳出农门,到如今上大学上好大学,群众对教育特别是优质教育的需求是一种好现象,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趋势。就像人们生活条件改善了,对营养和口味的需求与过去相比也不一样了。

  人们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无可厚非。老百姓目前感受到的这种升学压力实际上是从幼儿园、中小学一直延伸到了大学,从上一个好幼儿园开始压力逐步上移。

  记者:我们的教育资源分布得太不均衡造成这一现象?

  张斌贤:具体分析,有教育结构、教育布局不合理的地方,但教育资源均衡需要较长时间。而且这种状况改善后同样会出现新问题,因为优质教育资源总是稀缺的。

  记者:望子成龙是家长的普遍心态,如何解决高考压力居高不下的问题?

  张斌贤:家长的心态可以理解,这是传统文化使然。这个问题与我们的社会结构、文化观念有很大关系。关键问题在于我们整个社会晋身的渠道太单一。过去讲“一考定终身”,这种状况到现在还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上一所好大学等于拥有了好身份、高收入,教育的弹性不够大,公民多次受选择的机会不多。现在提倡多种成长方式,但社会并没有为他们创造公平的条件。

  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增加教育的弹性,打通个人成才的通道,提供多次受选择的机会;另一方面,教育内部纵横结构需要改革;此外还有一个社会引导的过程,引导人才价值观的多元化。

  长期以来,一些媒体热衷炒作高考状元,宣传白领的生活方式,助长了一种不良心理。实际上状元对大多数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把所有的人都装在一个模子里违反了教育的规律,违反了人发展的规律。我们说人尽其才,并不是说要每个人都去当科学家。由于社会分工的不同和个体的差异,每个人在社会中都存在职业和技能差异,每个人都有最适合自己的岗位,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去适应社会分工。

  相关阅读

  调查事件:沧州个别高二学生参加高考

  调查人:记者 王小波

  缘起:近日,本报编辑部收到读者写来的举报信,反映沧州个别学校为提高高考升学率,而让部分成绩拔尖的高二学生参加高考。高二学生参加高考会引来怎样的冲击波?记者前往沧州调查。

  高二学生参加高考 大多通过“民间途径”报名

  6月22日,沧州迎来今年入夏以来最热的一天。临近中午,沧州一中门前的小摊一字儿排开,摊主们都在引颈张望,等待着下课铃声响起。一位卖水果的摊主对记者抱怨:“这所学校管得太严,只有在中午娃儿们才能出来放会儿风。”

  下课铃一响,学生们潮水一样涌出校园,又匆匆拎着各种食物回去,校园很快恢复了平静。记者前往该校高二男生宿舍,却发现宿舍大门紧锁。被关在宿舍里的男生,有的来回走动,有的抱着书本在读,记者只能透过窗子和一楼的男生交谈。

  对于记者的疑问,这些男生并不感到稀奇。据一些男生讲,肯定有高二学生参加高考,但具体怎么报名、谁参加了考试他们不太清楚。随后,记者在学校的一处凉棚见到两位高二学生,她们正在埋头苦读,在回答记者的提问时始终没有抬头,“应该有吧,可能是一到七班的学生。我们这些慢班的学生考不考没有意义。”这两位学生所说的一到七班是沧州一中高二年级22个班级中的快班。

  “今年高考过后,我的两位学生悄悄告诉我,他们参加了高考。我听了很吃惊,因为他俩的成绩并不拔尖,他们说参加高考的目的只是为了提前感受一下氛围,寻找差距。没听说过高二学生在本校报名参加高考,他们俩都是通过‘关系’,以社会青年的名义在县里报的名。”该校一位高二年级任课教师告诉记者。

  这位老师透露,高二学生参加高考在各地都有,而且已延续了多年,没有人认为这有什么不正常。

  沧州一中的钱副校长告诉记者,河北省明确规定高二学生不得参加高考,因此,沧州一中在高考报名时严把报名关,不可能出现高二学生在本校报名参加高考的情况。“即使有,也是个别学生回到乡里以社会青年名义报名参考,‘民间’途径不好说,不可能通过‘官方’(校方)途径。”

  “我们不会让高二学生报名参加高考,如果有这种情况,在报名筛查时一经发现,我们会立即做出处理。”沧州市教育考试院高考科科长尹凤山说。不过,他认为,如果学生以社会青年的名义报名,这个情况也不太好掌握。

  高二学生参加高考,会影响高校正常招生秩序

  虽然各学校负责人都矢口否认本校有高二学生参加高考,但高二学生参加高考并不是什么秘密。

  高二在校学生不得参加高考,教育部对此早有明确规定,河北省也三令五申这一规定。在河北省,仅石家庄二中和唐山一中是免会考单位,在校学生修完学分后就可以直接参加高考。即使是这样,也需提前告知考试院。

  那么,部分高二学生如何参加高考呢?据了解,这部分学生家庭在当地大都有一定能量,很多人是以社会青年的名义报名参考,“对这些考生的情况,考试院也不可能一一核查。也不排除个别学校为了提高升学率,而让部分成绩拔尖的学生报名参考。”知情人透露。

  记者了解的另一情况是,报名参加高考的高二学生目的大都很单纯,绝大多数是抱着“提前热身”的目的参加考试,对于升学与否并不抱希望,即便是考试成绩过线,也都寄希望于第二年再考。

  高二学生能否参加高考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争议。不少人认为,高考是实力的公平角逐。随着高考报名条件的逐步放宽,社会青年、大龄考生逐年增多,高二学生如果自认为知识水平已经达到高校入学标准,为何还要禁止他们参加高考,而白白耗费一年的教学资源和家庭财富?

  “从广义的公平来看,高二学生参加高考未尝不可。但既然国家规定高二学生不得参加高考,这一规定肯定有它的价值和意义。”北京市教科院副研究员赵学勤说。

  赵学勤说,我国现行的高中学制有其科学性和合理性,绝大多数学生通过高中三年的学习,有利于其知识的均衡和人格的全面发展。从另外一方面来说,高二学生参加高考的最大弊端可能在于,它打乱了各高校的招生计划安排。

  “因为很多高二学生参加高考抱着游戏的心态,他们被录取后往往选择放弃入学,这种行为冲击了高校的正常招生秩序。这就好比赛跑中的预赛、决赛,有人想先跑一次,这或许对他个人有利,却干扰了其他人赛跑。个别学校以此来提高升学率的做法更不可取。”赵学勤说。

  对于“提前热身”、“增强心理素质”一说,一些老师也持反对意见。“如果抱着试试看的心理去参加高考,不会有任何心理压力。可真正到了高三时去参加高考,还是会心里紧张。另外一方面,高三学生考完后心理就放松了,而高二学生还要面对一年漫长的紧张准备,这对高一、高二学生的情绪都会造成一定影响。现在的高中,每季度、每月、每周乃至每天都有考试,热身的机会太多了,不必要非得到高考考场上去试。”沧州二中教务处主任董书楼说。

  高二学生参加高考与高分补习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高二学生参加高考会打乱高校招生计划和部署,更应该引起关注的还是各地越来越庞大的补习军团。”老师们这样对记者说,“如果说高二学生参加高考打乱高校招生计划,但与上线复读的补习生相比只能是小巫见大巫。”

  “高二学生参加高考只存在于个别生源较好的高中部分班级,所占学生比例非常低,而补习生所占高考报名人数的比例却很大,高分复读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今年河北有48万名考生报名参加高考,补习生就有11万人左右。”董书楼感慨地说。

  董书楼举例说,沧州二中的一名学生第一年高考就过了本一线,但该生非复旦大学不上,补习了两年终于如愿以偿。像这样的例子在高中校园已屡见不鲜,有的还成为低年级学生心中的楷模,争相效尤。

  几年前,沧州一所高级中学仅有三四个补习班,如今已扩充到十多个。记者在与一些教师座谈时了解到,如今,高中对生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一些县中、私立中学为争得生源,让一些成绩拔尖的初中毕业生不参加中考,直接到这些学校报名,还允诺各种奖励措施。

  对补习生的争夺也是如此。以前高考落榜后,学生回母校补习是自然而然的事,如今各校划出分数段,各分数段明码标价,分高者无需学费,甚至还有奖励,分低者只能高价入学。据一些老师介绍,学生如果高考成绩不理想,又想到衡水某中学补习,则要交纳万元以上的费用。

  石家庄二中副校长王耀洲说,由于补习班浪费了大量教育资源,国家早就明文规定,重点中学不得开办补习班。但是高二学生参加高考和高分复读现象,国家不提倡,也很难禁绝,不可能用政策或强有力的办法来消弭这一现象。因为教育很大程度上受就业影响,专科生不好就业,于是纷纷通过各种途径上本科,选择本科还都向本一或名牌高校看齐。中专、技校纷纷萎缩,高中入学成为瓶颈。况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补习生在一些重点中学甚至可以摇身一变成为应届生。

  “以前各学校比高考上线率,高校扩招后,各高中明里暗里比本一学生上线率和上线人数,这也是高中招生时各学校的‘法宝’。”沧州一中一位老师说,“在沧州一中这样一所沧州市最好的中学当老师,在当地是最受人尊敬的职业之一,但是老师们很累,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很大。学生月月考,考完大排名,老师和学生心里都绷着一根弦儿。并且朝六晚十,没有休息日。”

  一些从教多年的中学教师忧心忡忡:“我们的教育出了大的偏差!”对这种说法,教育专家不能完全认同。

  “曾荫权边做产品推销边自学,如今成为特首。社会应该创造成才的多种途径和公平条件,我们常看到一些职高生、中专生生活得比硕博好,但人们认为这是个别现象,否认了多种成才的途径,一些单位在用人上也存在着学历歧视,终身学习的机制没有形成。”北京市教科院副研究员赵学勤说。(记者:王小波)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MP3 手机 相机
 
服饰 首饰 护肤

旅游 电脑 礼品

精品折扣一拍网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分类·加盟   05暴富行业揭秘 一单生意收回投资
·开唐林香烧鸡烤鸭店 ·05年做什么赚钱快?! ·中国1000个赚钱好项目 ·治失眠头疼精神忧郁症
·1.2万办厂:年利100万 ·加盟哈佛幼教,赚疯了 ·创业好项目,发家百招 ·如何治皮肤白斑鱼鳞病
·女人爱,当然赚钱快! ·投资1000元:利润惊人 ·90个项目赚钱真快! ·肝病为何久治不愈?
·05百姓赚钱好项目联展 ·1000个好项目赚钱快! ·皮肤病皮肤白斑要防治 ·女人,快乐的秘密武器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