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瑶个人自述:回归 | ||||||||
---|---|---|---|---|---|---|---|---|
http://www.sina.com.cn 2005/06/29 10:09 新浪教育 | ||||||||
回归 随着Offer的到来,学费、生活费这些具体的数字也清晰地映入我的脑海里,加上大四第二学期回到学校,从周围找工作的同学身上看到就业形势的严峻,混合着“海归”变“海待”的种种传说,我的信心也受到了打击。原来只是简单地想,这一年的花费就当作是投资,至于投资回收期有多长、回报率有多高,并没有认真地考虑过。这项投资是不是真的值得
直到有一天,一个朋友对我说:“花出去的钱为什么一定要收回来呢?” ── 一句学经济的人看起来可能是不懂常识的话,猛然间将我拉回到自己走过的路上来。我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每一个脚印里留下的汗和泪,都是为了求知,为了能在社会上做些有用的事,那些汗和泪,为我的理想而流,并非为了将来能赚多少钱而流。如今已有很多人将教育看成一种投资,然而这项投资的回报应如何去衡量呢?货币化实物化的是回报,精神上的满足也是回报。那是我想去的学校,那是我想学的专业,那是我想要去充实的领域 ── 想做的事情,既然资金条件具备,为什么不去做呢? 问题的关键是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 回国找工作的海外留学生应该遗忘自己是“海归”。在劳动力市场上,所有的应聘者都应该是平等的。如果念念不忘自己是“海归”,事事高期望,那么变成“海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们不能期望留学归来要有怎样高人一等的报酬,就像研究生的收入未必高于本科生一样。何况留学归来的硕士与国内的硕士是一个水平线上的,只是两者接受的思想不一样,运用的语言不一样而已。工作能力应该是最终的衡量标准。那么,一个没有工作经历的留学归国人员,不踏踏实实做出一点事,又如何能让雇佣者相信你,认为值得为你开出高价呢?我们将来回国是一种回归,但真正要回归的是我们的心态。 我无法干涉别人的路,但是我能把握自己,告诫自己在今后的留学路上不断调整心态,告诉自己不必没有信心。我希望一年以后能够在英国找到实习的机会,增加自己的工作经历,然后再回国;如果不能留在那里,就直接回国找工作。随着中国开放程度的增加,对了解国际协定、国外法律的人才的需求一定会增加,虽然我现在不知道前方有怎样的机遇和挑战,不知道自己最终的归宿是怎样的,我也未必能实现自己成为企业或政府顾问的愿望,但是,这样一个大的前景是不会错的。我相信自己的选择是对的,相信所有的播种,都有开花结果的时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