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大学校长为何“公众满意度”低

http://www.sina.com.cn 2005/07/05 10:59  燕赵都市报

  博客中国网最近与《南方周末》合作进行了一次题为“中国大学校长公众满意度”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大学校长公众认同度不够理想:有69.87%的受访者认为当下中国大学校长的总体形象更接近官员,认为更接近教育家的则不过6.54%,认为更接近专家学者的也不过9.98%。公众把满意票投给了过去的校长:蔡元培得票87.98%,成为最受推崇的中国大学校长,紧随其后的是胡适、马寅初、梅贻琦等。

  面对这一数据,很多人发出世风日下的慨叹,认为中国的大学校长们应该深刻反思,敢于突破体制的围城,回归到职业教育家的本色上来。但笔者认为,在当下行政主导的大学制度下,让校长们背负起“公众认同”的道德注视和责任担当,是一种苛求。

  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我们的大学制度带着浓厚的行政主导色彩。我们的高校,尤其是重点院校,无一不是归国家所有,隶属于教育行政部门管理的公共部门,身为主要管理者的校长,无一不是由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任命的。因此,这些大学校长身不由己地被嵌在行政序列当中,不得不在行政主导的评估模式下小心翼翼地行使自己的职权,时刻准备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评头论足。

  这种体制投射到现实中的影子就是,大学校长不得不疲于应付行政上级的教学评估、学科检查、专业考核、硬件测评,等等。这种行政主导的大学制度所塑造的“校长人格”,只会是很高的“上级满意度”,而非“公众满意度”——因为校长根本无暇,也无能,更无权顾及公众的期待。

  这项调查同时就“大学校长是否了解中外教育大势”进行了统计,相比于其他选项,这个选项的数据较为乐观,选择肯定回答的受访者首次也是惟一一次超过半数,达50.53%。可见对当下中国大学校长的知识水准,公众的评价还是比较高的——这个结果表明,在公众印象中,当今中国的大学校长大多有着丰富的海外留学或访问经历,对国外一流大学的办学与管理运作经验并不陌生,相比于蔡元培、梅贻琦等老校长,他们的智识和道德水平是不存在障碍的。

  既然智识和道德不存在障碍,那问题也就更清楚了:根子在于体制——一个人再厉害,他是不能拎着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提起来的;一个人智(知?:本网编辑注)识和道德水平再高,他也不能超越既有的体制局限独树一帜。既有的大学体制本身就是为塑造“上级满意”的校长,怎么再能苛求校长“让公众满意”?

  等到有一天大学实现自治了,大学远离世俗权力了,大学校长可以自由伸展自己的拳脚了,再去考评他们的“公众满意度”吧——一个人无法对自己权力不可及的事情负责,或者说,权责应该是对称的,无权,则不必负责。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