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正文

从重书本和知识到重能力和实践

http://www.sina.com.cn 2005/07/05 16:03  中国青年报

  这次从学校走向社会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书本与实践,知识与能力之间的巨大距离。这个时候我才开始反思:我给学生传授了大量高深的文学、思想方面的知识,除了以后搞学问和当职业作家的极少数人之外,他们需要得了那么多吗?我只考虑了极少数学生的需要,而基本没从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角度考虑过问题。我是给了学生真知,但也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而已!我让他们在实践中去体会和学习了吗?我注重他们的情商以及与人打交道的能力、组织策划能力等方面的培养了吗?我从超越知识、学科和学校的大的社会视角来审视和考
虑过整个教育吗?

  这一次经历再次强烈地冲击了我的大脑,使我重书本知识的教育理念发生了变化:我们不仅要培养一个好人,而且要培养一个有用的好人,或者说培养一个有用的公民。它影响到了我再次到学校——到杭州外国语学校之后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行为。

  2003年4月到6月,我在浙江省最好的中学之一杭州外国语学校教了短短两个月的语文。这个时候,我并没有否定第一阶段的教育理念,依然首先对学生进行“洗脑”,给学生大量介绍文学、历史、哲学、思想、电影、摇滚、绘画等各方面的课外知识;依然对学生进行思想启蒙。同时,我也开始自觉不自觉地注重对学生进行一些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比如,上课回答问题,很多时候我都叫学生站到讲台上面对全班同学陈述自己的观点。有的学生不好意思,说可不可以就在下面说。我说不行,你必须习惯站在讲台上面对众人的目光从容自若地表达或表现你自己。要是站在台上讲话都不敢,你以后怎么当领导、当主持人、当记者、当老师?怎么跟人打交道?我问学生:你们想一想,上了大学之后,如果要搞研究,你现在需要具备什么素质?如果你走向社会,你又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文学社办杂志,我大力支持。因为我认为,即使是这么一个很通常的课外活动,让学生得到锻炼的地方也太多了:要为文学社拉会员,要自己筹集资金,要自己设计封面,要自己根据读者的需要策划栏目,要自己约稿、撰稿等等。杂志内容可能涉及文学、思想、音乐、电影、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而这没有广阔的知识面显然是不行的。杂志做好之后,学生还要自己在学校里做广告销售,这跟学生走向社会之后的实际工作几乎完全一样。

  这些东西都是学生在一般意义的课堂上学不到的。当有的学生觉得做杂志耽误了学习时间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考试成绩的时候,我就会开导他们。我想,这样锻炼和培养出来的学生,真要他们走向社会去做杂志或者报纸的时候,他们不会有太多的不适应感,仅仅因为他们有过这么一段小小的经历,他们在以后面对一些类似问题的时候,就会比那种只会考试的人有更强的能力和自信心。

  由于时间短暂和条件的限制,我没能去探索更多的做法。同时我依然自恃知识渊博而根本对课堂操作技巧不屑一顾。由于缺乏自觉的理论意识,我的某些做法还带有自发的性质,比如有时我也会让学生参与对话,会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再加上我比较强大的知识背景和灵活的应变能力,这个时候的课堂效果就非常好。

  但很多时候我依然漠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顾“最近发展区”这样基本的教育规律,这种时候学生往往就很被动。我总是觉得教材上的很多内容过于简单,匆匆几句话交代过去,而迷恋于讲高深前卫的知识和思想,根本不顾及学生的接受和消化能力。我依然对学生进行知识轰炸,很多时候只图自己讲得痛快,而很少让学生参与,也很少了解学生的感受和想法。我比较偏爱在文学艺术和体育方面出众的学生,而较少顾及其他学生的感受。除了思想启蒙之外,学生的人格培养方面我基本不关心。在课堂上,我对学生是一种居高临下而非平等的姿态,可我反而奇怪:你们为什么不主动提问?为什么不站起来反驳我———我给学生创造了这样进行质疑和讨论的环境和气氛了吗?我有自觉引导学生质疑和思考的意识吗?

  我在BBS上看到了学生对我的评价,好话多:

  个人觉得,我们都能默认和默许各种平庸,以及纳入潜在规则的乌烟瘴气、钩心斗角,应该也能“容忍”范美忠的愤世嫉俗,即便他在眼下的“规则”之外———何况,他的话也没怎么大错,呵呵!———濯足的青衣

  他的想法的确芜杂了一些,讲话时而破碎,各种观点在他脑子里不断涌出,还有什么生活管理不好———对他来说也许可惜,但不足以作为诟病的依据。世界上有点奇怪想法的人大多都貌似行为古怪,我倒觉得他们的存在补足了太过蓐柔圆熟的社会。———飞非

  他当了偶两个月的老师,没有听过他的课的人根本想像不到他的才学如何好。我们听他讲课简直就像是一种享受,他读的书比我们一个学校所有人读的还要多,而且几乎是过目不忘,看过的内容他几乎是记在脑子里的,随时都拿得出来。虽然他有时候说话做事有点偏激或者不合常理,但我们都很崇拜他,很尊重他!———小桥

  我是范老师现在的学生,我觉得他是值得敬佩的老师(以前还没有老师让我敬佩),他太有自己的见解了,没有什么隐瞒,没有虚伪。直来直往!

  老师的评价则复杂得多:

  不可否认范老师学识的渊博,思想的深刻,他的课可能很受学生(尤其是处于青春期极具叛逆精神的中学生)欢迎,范老师在大学的课堂里可能还能立足,但在中学的课堂中,个人感觉不是很合适……课堂上如果不跟随教纲、考纲,结果只能是在高考中吃亏。中国的教育需要改革,是不争的趋势和事实,国家的考试评价体系,教材的设置体系,教师的课堂教育,学生的学习模式等等,改革必须是各方面配套进行的,绝对不是靠一个老师或几个老师的几堂素质课就可以解决的,试问抛开教材,单纯讲学生认可的内容……结果会是什么?如果最后不能上大学,家长又有几个说无所谓的?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