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用制度堵住高招腐败漏洞

http://www.sina.com.cn 2005/07/06 10:49  南方日报

  作者: 迅之

  古语云:“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无论高考制度如何变化,多数国人的内心里始终对知识存有一分敬畏,知识仍然是谋取一定社会身份的主要载体。所以,进入代表“知识之殿堂”的大学仍是千千万万学子梦寐以求之成就。

  随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转轨,高考招生制度发生了一些变革,一个明显的表现就是,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大学招生的自主权得到了一定加强。而部分不法分子利用各种关系使这个自主权商品化,通过钻制度的漏洞牟取利益。其表现就是社会上陡然出现了许多高考招生的中介组织,声称可以搞到调剂指标,无论分数多少,只要有钱,就能读本科,甚至是重点院校。

  为遏制高校招生腐败,教育部今年特别实施了以招生政策公开、录取信息公开等“六公开”为主要内容的招生阳光工程。政策很好,但其中的一些细节留下了遗憾。譬如“六公开”并没有包括对调剂指标的规定,“三项重点治理”所打击的重点也只是高招中的中介诈骗行为,如果中介没有诈骗,而是和高校内部人士运作拿到调剂指标呢?

  这种制度上的漏洞,所带来的招生不公平显而易见。其根本缘由还是在于相关职能部门保留了某些权力,由此留下了寻租的空间。

  我省在今年高招中的新举措以及对于招生细节的处理令人眼前一亮。譬如调剂计划只限冷门专业,而且在程序上进行了民主化的处理,这样就做到了既没有因噎废食,也堵住了利用调剂指标寻租的漏洞。再比如过去在本科层次有一些优惠措施,今年则一分不照顾,使政策没有漏洞可钻。

  这种把招生政策完全放诸于大众视野之下的最明显举措,就是录取的所有程序都在网上公开。过去有地方也搞过网上录取,但是涉及到提档、录用决定等较为核心的层面则仍不公开,实际上只是迫于舆情的“公开秀”而已。只有把录取过程全方位透明,把每一个程序都晓之大众,才有可能关紧“潘多拉的盒子”。

  录取公开化的背后,实际上是权力运行的公开化。高考招生以往惹来诸多是非,就在于制度的不健全给予了权力暗箱操作的空间。消除暗箱最好的方法,就是把制度上的漏洞堵住,把招考权力产生作用的全过程放在“阳光”下让普通百姓监督。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