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提高博士生质量 让博士生导师恢复本来面目

http://www.sina.com.cn 2005/07/13 13:38  光明日报

  嘉宾:

  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 王仰麟

  北京大学化学学院副院长

  李子臣

  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院长 高 岱

  日前,北京大学宣布,2006年研究生招生政策将发生一系列重大改变,特别是部分院系在招生专业目录中未列出导师名单,而是待考生被录取后,学生与老师“双向选择”,以最终确定研究生导师。继2003年北京大学化学院齐利民副教授获得博士生导师资格后,今年北大又有49位副教授获此资格。近20年来,在不少人心目中比教授更高的博导头衔,在北大正在被淡化。

  博导译成英文国际同行恐怕都别扭

  教育周刊:这次研究生招生中,北大在部分院系实际上“取消”了博导——在学生选择前,大家都不是博导;如果不被学生选择,任何人都成不了博导。同时,一批副教授也获得了博导资格,可以和教授们一起接受学生的选择,进而带博士生。可以说,博导头上的光环,被北大“一刀”砍掉了。

  王仰麟:实际上,我们在这方面的探索始于6年前。2000年,北大就尝试性地提出可以允许部分专业业务很突出的副教授参与博导遴选,当时有一批年轻人提出申报,但最终没有一个人获得博导资格。2001年也是如此。此后这个尝试一度中止。那个时候,让副教授作博导似乎有些“超前”了。

  目前,北大校内的博导遴选包括三种方式:一是传统、惯例式的,就是只有教授或相当职称的专家学者才具备申报博导的基本条件;二是将博导基本条件扩大到副教授,三是像历史系、教育学院、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等院系实行的教师申报、院系相关学术机构认定、师生双向选择的方式。我们没有“一刀切”,我个人认为这三种方式在今后几年中还会一直下去,不同院系、不同学科会根据自身发展实际选择相应的博导遴选制度。但是,博导被淡化是大势所趋。

  高岱:博导确实在中国高等教育中起到过积极的作用。第一批博导是国务院审批的,他们是改革开放初期高等教育界的佼佼者。今天,在人们的意识中,博导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职务、一个职称,好像是指比教授水平更高的那一部分人。有的学者在名片上宁可不印“教授”,也要印上“博导”。在一些国际交往中,这往往使我们很尴尬:国外没有与博导相对应的称谓,博导怎么能译成英文呢?在欧美教育界,博导就是一项工作而已。这项工作教授能做,副教授、讲师同样能做。顺便说一句:所谓博士后,也不是比博士更高的学位、职称,而是一项工作,是完成博士学业后的一个工作阶段,一些人却以为博士后比教授还值钱。这种对博士后、博导认识上的误差,说明我们对高等教育的规律认识得还不够。比如北大的老师选择博士生,40%以上笔试成绩排第一的学生反而不会被录取,因为博士生的能力并不完全体现在考试上。

  李子臣:北大改革博导制度,并不是食洋不化的照搬。因为我们确实感觉到,必须让年轻人充实到博导队伍中来。很多年轻的副教授、讲师,在他们读博士、作博士后工作时,头脑中就有了很好的想法。他们有良好的学术背景,前沿的研究课题,有热情、精力,应该给他们这个平台。

  博导失于论资排辈

  教育周刊:已经有不少人谈论过关于博导制的负面影响。你们认为传统博导制的最大缺欠在哪里?

  高岱:在于人才的浪费。按原来的办法,年轻人进了学校,先要耗上5年,甚至8年,评上教授以后才能去作博导。既使耗到了那个时候,原本是站在学术前沿上的东西也已经落伍了。

  王仰麟:我们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不少学校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大家都在想方设法寻求解决方案。比如成立博士生指导小组,研究生挂在博导名下,部分甚至大部分具体工作由年轻的副教授、讲师去承担。在某种意义上,这样似乎对年轻人不太公平,不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事实上,经过了规范研究生教育并获得博士学位、活跃在教学科研一线的青年学者,应该完全有能力比较独立地承担研究生包括博士生的指导工作。

  李子臣:2001年,我们开始招收硕博连读的研究生,那时就发现一些优秀教师,因为不是博导就不能带学生。有的青年教师没学生带,每个实验都要自己去做,浪费了时间、精力,想向他学的学生又学不到。2003年,齐利民成为北大第一位获得博导资格的副教授。事实证明他带的博士生非常好。今年,我们有21位年轻教师提出博导资格审请,经过严格评审,16人获得通过。原来年轻教师作了工作,博士生论文上的指导教师却不是他。现在他们有了这个机会,经过自己和研究生的共同努力,培养出优秀的博士,对于教师来说,这是最高的奖赏。

  博导的任务是提高博士研究生质量

  王仰麟: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事业迅猛发展,尤其是规模增大速度很快。与此同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还有比较大的提升空间。而提升研究生质量,首先是导师队伍的建设必须加强。我们国家规范的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制度只有二十多年的历史,还处于“青少年时期”,围绕质量目标的各类制度创新探索势必成为我们学位和研究生教育现阶段的重要任务,博导遴选办法的改变就是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

  李子臣:这项改革推出后,学界普遍欢迎,但不了解高等教育的人则表示出不理解。让副教授、讲师作博导,不是降低了博导的标准,而是让站在学术前沿的最活跃的人去带研究生,让他们带给研究生好的研究方向、充足的研究经费、明确的培养计划。目前我们的研究生压力很大,学生们自己非常重视学习质量,我们就必须给他们提供合适的平台和最优秀的师资。今年,我们学院第一批副教授带的博士研究生已经毕业了,事实证明这些学生的博士学位论文质量很好,因为导师在工作上很“玩命”,所以学生学到了很多东西。

  高岱:淡化博导是体制上的创新。北大为这项工作作了多年准备,而且具备了这方面的条件。比如我们不少院系都是一级学科,不必再去争博士点了。这项改革,必须建立在整体水平提高的基础上。我们应该冷静地对待这个问题,切不可一哄而起,仿效这种作法。但是作为中国最好的高校之一,我们有责任揭示这个规律,淡化博导制,这是与北大的条件和需求相符的。(记者:蔡闯)

    更多信息请访问:新浪考研频道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