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教育时评:暴力游戏盛行反衬生命教育的苍白

http://www.sina.com.cn 2005/07/21 11:24  中国青年报

  记者:樊未晨

  “他一下子掐住了我的脖子,问我你到底要把我带到哪里去。”安娜告诉记者,儿子当时冰冷的目光让她绝望。

  安娜是15岁男孩豆豆的母亲,从小学高年级起豆豆就开始爱上了电脑游戏,今年年初
寒假刚过,豆豆彻底离开了学校。

  据信息产业部发布的消息,目前我国上网人数已经超过一亿人,其中青少年所占比例非常高,25岁以下的网民已经超过了一半。华中师范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一直从事青少年网络成瘾问题研究的陶宏开教授介绍,目前这些青少年中已经有10%左右网络成瘾。

  豆豆已经是一个标准的网瘾少年了,以前安娜更多地担心网络游戏在严重影响着儿子的学业。但是和儿子几个月的较量过后,安娜发现,“网络游戏就像是‘电子海洛因’,正在吞噬着他的人性,我担心哪天会发生更可怕的事情”。

  几乎每一个网络成瘾孩子的家长都有这样的感受:自从孩子玩游戏上瘾后,他们以前那个天真可爱的孩子不见了,孩子的眼神中多了冷漠,甚至有了杀气。

  游戏中孩子可以轻易结束一个人的生命

  “有一次我站在儿子身后看他玩游戏”,安娜介绍了一次看儿子玩游戏的过程,儿子扮演的“小人”正准备通过一座桥,迎面过来了一个骑摩托车的“人”,“儿子”几步跑上前,一把把那个骑摩托车的“人”拉了下来,随手就摔到了地上。“我看到这儿心里一惊,儿子把人摔了出去怎么还能脸不变色心不跳?”面对安娜的质问,儿子很鄙视地白了她一眼,然后连推带搡地把她推出了屋,从此再不让安娜踏进他的房间一步。

  安娜遇到的情况几乎每个网络成瘾孩子的家长都经历过。

  张先生刚上小学的儿子最近迷上了游戏。儿子操纵着电脑,几下就把挡在“自己”前面的20多个“人”推进了河里。父亲急了,这有什么好玩,那些都是人啊!可儿子不以为然:“我不打死他们就可能被他们消灭。”

  游戏中的打打杀杀形成惯性被孩子带进现实生活

  也许张先生的儿子真的认为他的杀人行为只会出现在游戏中,但是“孩子的行为会形成惯性”,陶宏开教授说,“当孩子沉溺于网络和游戏不能自拔时,他们很难分清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界限,很多在游戏中才出现的打打杀杀行为,很可能习惯性地被带进现实生活”。

  陆女士有一份体面的工作,丈夫做生意也赚了不少钱,儿子小齐在一所不错的中学读书。

  但是,自从儿子迷上了网络游戏之后,她幸福的家庭生活从此结束。

  去年的一天,儿子向她要几百元钱去买“点儿卡”(一种用来给游戏角色充值的卡片,可以购买游戏时间,有的时候,一次性充值到一定数量,可以得到奖励的装备)。为了限制儿子玩游戏,陆女士拒绝了。但没想到的是,儿子竟反手打了她一巴掌。“我震惊了,我是他的妈妈呀,他怎么会出手打我呢?”陆女士第一次体会到了心寒。

  从此以后,小齐为了买“点儿卡”和升级游戏装备,经常用这种方式向家里人要钱,不给就大打出手,到现在为止他花在游戏上的钱已经有10万元!

  暴力游戏已经迷惑了这些孩子的眼睛。

  直到今天,安娜仍然记得儿子刚刚辍学的那个周末的晚上,安娜看着正在玩游戏的儿子说:“妈妈在尽量做到尊重你,你看我很少像有些家长一样,每天都不停地唠叨你。”儿子不动声色地说:“是,如果你像他们那样天天唠叨,我也许早就杀了你了!”安娜听不出儿子是在开玩笑还是认真的,但是看着儿子严肃的表情,安娜害怕了,她怕在游戏中见谁杀谁的“儿子”走下游戏,走进现实生活。

  陶宏开教授介绍,现在很多青少年是接触网络后走向犯罪的。很多孩子在虚拟世界中已经习惯了用结束别人生命的方式达到目的。在现实社会中当他们不顺心时,自然会想到自己已经使用过很多便捷的方式———伤害别人,甚至别人的生命,或者干脆结束自己的生命,“生命在他们眼中已经和身边的石头、木头一样,只要妨碍自己就消灭掉”。

  据了解,不少地区的调查表明,在押的青少年犯罪者中,有70%左右曾经沉溺于网络或游戏。

  相对游戏恶魔生命教育干巴巴的说教很无力

  越来越多陷入网络和游戏的孩子变得漠视友情、亲情,甚至漠视生命;越来越多的孩子把生命看得过轻,轻易就可以选择杀人或者自杀。面对这种现象,不少人指出:一定要加强对孩子的生命教育。

  然而北京市一位心理辅导老师却认为,当前的生命教育其实很难深入孩子的内心,更别说影响他们了。

  她所在的学校前些日子搞了一次活动,让学生观看产妇生产的经过。“这本来是一次性教育的课程,后来上边说要进行生命教育,又把它改头换面加上了生命教育的头衔”。

  其实,这节课无论是性教育还是生命教育都应该是一次不错的课程,“问题是,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些课程在学校中只能处在‘边缘’的位置”,这位心理辅导老师说,在学校里只要不是参加考试的课程,无论它对孩子的发展有多重要都会被认为不重要。

  本来很重要的生命教育,往往变成了“要爱护家人”、“要珍惜生命”等几句干巴巴的说教。“网络游戏是一个有着各种鲜艳外衣的恶魔,它能时时刻刻抓住孩子的心,在这个恶魔面前,学校、家长给学生的所谓生命教育实在太苍白了”,陶宏开教授说,“这种教育根本无力与游戏恶魔争夺孩子”。

  一周“养”一只鸡蛋 生命教育“很小儿科”?

  北京的一位政治老师海鹏则说,现在的生命教育根本就是走形式,触动不了孩子的心灵。据了解,现在一些学校把生命教育的有些内容放入思想政治课中讲授,但是,“现在政治课不参加中考了,我们这些老师在学校里彻底成了‘边缘人’”,海鹏说,生命教育也是不能列入考试的内容。“其实,体验是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最好的方式”,海鹏老师说,“但现在老师的压力都很大,这种教育对老师的评级没有任何好处,没有谁真的有时间和精力去做”。

  于是,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据海鹏老师介绍,现在很多学校都专门拿出时间像模像样地搞起了生命教育,但招数大同小异,就是让学生用一个星期的时间“养”一只鸡蛋,这一周里除了上课的时间以外,这只鸡蛋一定要寸步不离地带在身边。

  “这样确实能让孩子体会到生命的脆弱”,海鹏说,保护一个鸡蛋尚且如此困难,更何况比鸡蛋复杂多少倍的人的生命,这种方式想让学生懂得珍惜生命,“但很多学校是为了搞活动而搞活动,学生的鸡蛋‘养’起来之后,没有几个老师真正关心这些鸡蛋‘养’得怎么样”,海鹏老师介绍,有些组织活动的老师自己就觉得这种活动“很小儿科”,教育的效果可想而知。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