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专家视点:择校歪风严重损害教育公平

http://www.sina.com.cn 2005/07/26 09:56  大众网-大众日报

  中考招生录取期间,记者在省城几所排在一、二批次招生的中学采访,看到酷暑之下,一些考生和家长排着长队在交择校费。交上钱能上好学校,考生和家长大多心情还算不错。

  可另一些考生和家长却忧心忡忡。“为给孩子择校,去年初我们家就动员所有亲戚朋友,想办法,找关系。现在分数不够,手里攥着钱学校就是不收,急啊!”一位家长对记者说。

  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择校现象已初现端倪。如今,在只有50%多的学生能上公办普通高中,更少的孩子能上“重点”的背景下,择校对许多家长来说,已成为不得不面对的一个痛苦现实。

  教育专家认为,择校现象严重地影响了教育的公平性,如果听任这种现象发展,除少数考高分的孩子外,只有富人、有权人的孩子受优质教育,那些无钱、无权人的孩子则很难接受好的教育。

  随择校而来的择校费,让名牌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能迅速产生经济收益。择校费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程度、学校的知名度不等,从6000元至二三万元不等。这些收益又能转化为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强大的师资力量、高质量的生源、良好的办学条件等,为日后被“择”积累更多资本。相反,薄弱学校则日益捉襟见肘,陷入生源质量、办学力量的“双重薄弱”。

  全国政协委员、山东经济学院教授郭松海认为,择校问题不仅存在于高中阶段,也存在于小学、初中阶段,甚至正在向大学延伸。为让孩子上一所理想的学校,家长托关系、批条子、交费用,有些家长干脆在学校附近买房。可以说,择校造成了四大危害:苦了家长,富了学校,坏了风气,丢了公平。

  专家指出,择校之所以成风,其根本原因在于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衡,而择校现象的不断加剧使教育资源的配置更加不合理,形成恶性循环。

  不久前,记者参加在省城一家中学召开的会议,会上一位分管教育的姓彭的女区长有点动情地说:“这里有这么好的中小学,一年的硬件改造超过数千万元。前段到下边一个县考察,一所好几百孩子的小学,只有一台386电脑……”

  尽管义务教育阶段的重点学校制度已被教育部明令废止,但事实上以示范校、实验校、明星学校、规范化学校等种种名义,在投资、贷款、师资、基建、招生政策等多方面实行倾斜政策,使原来配置就较好的学校“锦上添花”,仍然是一些地方政府官员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常见行为。而普通校(尤其是薄弱校)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甚至被挤占、挪用,学校间的差距被人为拉大。至于高中阶段,据一位从事教育工作三十几年的老校长告诉记者,虽然教育部门可以摘掉重点学校的牌子,却始终摘不掉它在家长心中的位置———这是一种由现有资源分配不公造就的事实上的“重点”。

  一些长期从事基础教育的同志都深有感触地说,少数重点学校聚焦优质师资、优质生源和优质教学设施,严重加剧了基础教育的城乡差别、地区差别,损害了更需要优秀教师的农村教育、普通学校和极大多数学生的利益。重点学校普遍存在三类学生:优秀学生,交钱的择校生、赞助生,“条子生”。

  省政协委员、山东师范大学教授徐跃通认为,解决择校问题,根本在于校际之间教育资源的均衡化。而基础教育要均衡,关键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应该保证各学校最基本的办学水平和质量,而不是全力去打造一所或一些名校。在学校布局结构调整上,应鼓励重点学校兼并薄弱学校、强校带弱校、弱校作为强校的分校,优化教育资源。

  郭松海认为,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牵涉到公共财政体系的改革,也牵涉到义务教育法的修订,需要相关部门的协调配合。他说,教育督导部门现在迫切需要解决的,一是制定检验一个地方义务教育是否均衡发展的指标体系,二是要制定对地方各级政府教育工作科学而客观的评价体系。否则,很难杜绝这种争上“重点”的择校风。(作者:王原)



评论】【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227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