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大学语文逐步走向边缘化 谁才是最根本的病根

http://www.sina.com.cn 2005/11/14 10:01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刘芳

  11月1日本报首发的报道《“大学语文”走向边缘化》在教育界和学术界都引起了很大反响,也引来更多媒体的参与。大学教授、中学教师、著名学者纷纷在媒体上发表言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大学语文”被边缘化的“罪魁祸首”究竟是谁?“大学语文”存在的深层次问题究竟如何解决?不过,对目前“大学语文”面临的“紧急状态”,大家几乎都一致
认为已经到了不得不解决的程度。

  对“大学语文”边缘化的认识,上海学者刘擎有一段从“惊讶、到焦虑、直至麻木”的亲身经历。回国教书之初,他听到不少同事抱怨“现在的大学生不会写文章”,起初并不以为然。但在以后的两年里,发现读到的学生各种文体的写作文本绝大部分出于同一种模式———刻板、八股到令人窒息的千篇一律。这样的文章使他无法根据内容记住名字,他才明白,这是一种流行的“写作技法”,并已经成为当下大学生写作的“通用模板”。

  但另一方面,谐谑反讽、反映学生性情的网络论坛“帖子”以及手机短信文字大为流行,这也是一种写作能力,但这并不是语文教育的成功,而是周星驰们的胜利,是“大话文体”的胜利。因此,刘擎不同意

北京大学温儒敏教授的观点:因为文学的边缘化是正常的,所以“不必要再让语文教育成为大学教育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对此,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温儒敏又撰文指出,刘擎的说法是张冠李戴的误传,因为这些年他不仅一直在提倡重视“大学语文”教育,还主持成立了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他说,现在不能只强调其重要性,还要正视实际问题。“大学语文”在大学里面其实很尴尬,位置很低,教员不太愿意教。加上现在教育界风气不太好,很浮躁,大部分高校都在奔科研成果的指标。如果不发表专业文章,你“大学语文”教得再好,也很难晋升职称。所以大家的心就不会放在“大学语文”教学上。这是教学体制造成的。

  而北京学者丁东则认为,是语文教材束缚了“大学语文”。现有的“大学语文”教材,品种不少,大多是按照文学史的线索,依次精选中国古代、现代、当代文学作品和外国翻译作品。还有一些教材是按体裁分类,以诗歌、

散文、小说几大块构成。这些教材,与中学语文教材存在相当程度的重复。温儒敏也认为,大多数“大学语文”教材有问题,体例就是做些阅读提示,然后是问题与答案。这和中学语文没有多少区别,难怪学生没有兴趣。

  “大学语文”如何冲出低谷?温儒敏说,“大学语文”如果不是必修课,可上可不上,学生多半就不上了。有人提议能不能也像大学英语四、六级那样,对大学生语文能力也来一个考级?语文水平实在太差的,就规定必须要学“大学语文”。温儒敏认为,这种设想对改变大学生语文水平下降的趋势可能起到作用,不妨试一试。他还主张在学校和社会上试行汉语能力等级考试,加强学习的强制性。

  学者沈睿看到围绕“大学语文”的讨论甚是热烈,也忍不住加入,介绍了他在美国看到的语文教育情况。美国的各个大学都有写作课,专门给大学一年级学生开的,并要求每个学生都选。以他所在的葛底斯堡学院为例,专门的“一年级写作课”有10门,由10个教授开课,教授各有自己的专业,所以,每门课的阅读内容都不一样,虽然这10门课都叫做“大学写作入门”。

  一个网名为空山泠雨的北京教师说,“中学语文”教育严重失效所造成的可怕空缺,不是一年半年的“大学语文”“补课”所能弥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语文”选修还是必修,开设还是不开设,都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真正令人忧虑的是“中学语文”。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