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苦涩的“中国特色”--啃老族vs不堪重负的父母

http://www.sina.com.cn 2005/11/24 10:1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父母千辛万苦供养孩子上完小学、中学、大学,却还要拿出自己的养老钱侍奉这些年轻力壮者继续深造、结婚生子,甚至还要容忍他们呆在家里游手好闲。一项调查显示:91.5%的中国老年人或多或少会给子女经济支持,其中更有1/4的老年人因此不堪重负——

  最近,一本“另类”的家教书悄然问世。

  书里展示了一份沉甸甸的父子协议:我,郝麦收,在儿子极不争气的20岁年龄,为了让他走向自立,被迫无奈与他签订了白纸黑字的《亲子双向自立协议》;郝丁(儿子)承担的责任:自力承担受高等教育的费用;自力谋业,自己创业;自力结婚成家;自己培育子女。郝麦收、孙子芬(父母)承担的责任:养老费和医疗费自我储蓄;日常生活和患病生活自我料理;精神文化生活自我丰富;回归事宜自我办理。

  据称,经过一番痛苦的挣扎之后,儿子郝丁已经从一个“动手能力差”、“没有自制能力”、“不负责任,不知深浅,胡作非为”的独生子,变成了一个“可以战胜苦难,享受苦难”,敢说自己“是我们这一代年轻人中最棒的”成熟青年,目前已经拥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一个甜蜜的女友,正准备结婚生子。

  这不能不说是一场家庭革命,它颠覆了千百年来我国“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姑且不论法律层面上的对错,起码它触及到了当今在我国城市中越来越明显的社会问题。

  “郝丁现象”和NEET族

  令人苦涩的是,“郝丁现象”已快成了普遍的“中国特色”。

  一位重点大学的学生,一到放学就给母亲打电话,要求开车来接他;一个已经大学毕业的21岁青年,抱怨自己所学专业太偏,每年伸手向家长要万余元作为自己参加计算机培训班的费用。学历低的抱怨“薪水太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学历高的诉说“竞争太激烈需要继续深造”——于是白发苍苍的家长们千辛万苦供养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大学,还要拿出自己的养老钱供这些年轻力壮的“孩子”继续深造、结婚生子,甚至容忍他们呆在家里游手好闲。

  有媒体指出,在父母溺爱中长大的中国“

小皇帝”,许多人如今已变成了逃避就业的年轻不就业族,也称NEET族。

  据悉,NEET发源于上世纪80年代的英国,指的是接受完义务教育后不再继续读书、也不就业,而且没有找工作想法的无业年轻人。他们丧失了求职的想法和做事的动力,主要依靠父母生活。这个群体一般年龄在15岁到34岁。

  我国的独生子女们长期以来在父母溺爱中长大,他们中一些人读完高中和大学后进入社会,或者无法适应,或者就业不久便辞职不干,开始重新依靠父母接济度日,没有了再就业的想法。

  一项统计表明,这样的青年主要包括7类:第一类是低学历没技术的青年,由于收入偏低而不愿就业;第二类是期望值过高的部分大学生,工作待遇与期望值相去甚远,因此放弃择业;第三类是被解雇后,不愿再就业;第四类是无法适应工作环境或人际关系,自己辞职;第五类是创业欲望强烈、不愿给别人打工的创业幻想型失业者;第六类是习惯性变换工作的失业者;最后一类便是“小皇帝”型年轻不就业族,人称“袋鼠一族”,占青年失业人口的10%。

  中国家长“最负责任”

  据调查,造成上述现象的一个主要原因还在于家长,中国的家长可谓是“最负责任”的。

  在我们身边,许多家长们无怨无悔地为子女包办一切、奉献一切:一位离休干部,把两个儿子都养起来,当问他为什么不让孩子就业时,他回答:难啊,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我不养着他们,谁养?

  有的是孩子要出国

留学,父母一句怨言没有,立马凑钱。到英国读本科,一年10万元到20万元;到日本一年10多万元……几年读下来,几十万元在国内完全可以创业了。但是,中国的父母认为孩子要读书总是好的,“要深造总是有出息的”。

  一项调查或许可以说明家长们的动机。零点公司的调查发现,对老年父母而言,孩子未来生活稳定、安逸最重要;而年轻父母最为看重的,则是子女能够拥有权势和名利,能够拥有很强的社交能力。

  对比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家庭教育的目的,是把孩子培养成具有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能力的“社会人”。这个期望值看不去似乎不高,所以不少父母能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把子女个性中积极的成分最大限度地挖掘出来,让子女实现自我价值,他们并不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等功利性的目标。

  而在我国,中老年人的负担正在无限量加重。在记者身边就有这样一对夫妇,为了孩子出国,把两室一厅住房换成一室户型,把储蓄都取出来,再把股票都抛掉,又把保险都退干净,然后向银行贷一点,向亲朋好友借一点,终于,把孩子送上了出国的飞机。

  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在国外吃不了苦,两年后又回国了,父母的血汗钱也花光了,而老两口临近退休,晚年的生活费却所剩无几,但他们仍心甘情愿,无怨无悔。

  一项调查显示:91.5%的中国老年人或多或少会给子女以经济支持,其中有1/4的老年人因此感到压力较大。在对家庭付出的同时,老年人考虑问题也都是围绕子女转,“重子女轻自己”已成为一代中老年人普遍的“行为准则”。

  共同关注“啃老一族”

  近日,一位上世纪50年代的全国劳模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好多年没有记者采访我了,我自己有什么待遇已经无所谓了,最担心的是小儿子三十多岁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年纪轻轻他将来怎么办?!”

  就在第二天,因为儿子工作的事儿,老劳模心脏病发作,虽然最终抢救过来,但他焦虑的眼神总是浮现在记者眼前。

  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协委员江中联在《关于积极稳妥安排“新失业群体”的建议》提案中指出,“新失业群体”数量已经超过下岗职工等“老失业群体”。这是人们首次在一个较高的层面关注到中国NEET问题。

  为此她提出了四点建议:第一是从稳定社会角度出发,建议政府成立专门机构,建立动态的管理方式,比如为这批人员建档,为其就业做好准备;第二是开办专门针对新失业群体的职业培训学校;第三是在安排就业时,优先安排这些年轻不就业群体;第四是对这批新失业群体自主创业进行扶持,比如提供小额贷款,减免税收等措施,鼓励其积极就业。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员孙云晓认为,减少“啃老一族”要从孩子们小的时候做起,培养其独立人格。比如5岁以后,就要让孩子养成和父母分床睡觉的习惯,上学放学在安全的前提下尽量不接送,不给孩子太多的零花钱,让孩子学会独立生活等等,从而最终让绝大多数父母确立起孩子18岁以后应该独立生活的想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