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博导不是终身制:不博下课,不导更应下课

http://www.sina.com.cn 2005/12/02 14:42  中国青年报

  作者:李行娟

  博导下岗,在国内高校中极为罕见,被一些教师形容为一场“深源地震”。的确,一旦博导选聘改革引进淘汰机制,就等于砸掉了博导的“铁饭碗”,这对优化高校学术队伍不无裨益。

  以前,“博导”帽子一旦戴上就很难摘下,形成了事实上的“终身制”。在戴上铁打的“博导”桂冠之后,许多博导就开始享受他们的幸福时光。正如吉大有关负责人所言:不专心搞科研,而热衷于社会活动,不倾力搞教学,却醉心于谋利挣钱,终日不求上进,得过且过。真可谓“既不博,又不导”。由于博导终身制被看作“雷区”,绝大多数高校都未予触动,吉大改革的破冰意义自不待言。

  可是,我认为,光有博导不“博”下课还不够,博导不“导”更应下课。时下,博导醉心社交疏远科研的现象普遍,可疏远教学的现象更普遍;忙于社交的博导不搞科研不搞教学现象严重,可不忙于社交的博导只搞科研不搞教学的现象更加严重。因为,既有的考评机制决定了他们只要搞科研,就可以享受足够的利益和荣誉———因此,对疏远教学的博导更应当采取纠偏措施。

  吉大改革仅仅局限于科研而未动教学,“科研项目数量不达标就下岗”的考评机制,极可能让博导更无暇顾及教学。

  “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大师之大也”,梅贻琦先生这句名言,更主要强调的是大师的教化作用,强调大师以渊博学识、儒雅气质、治学精神,对学生言传身教。大学首先是个学校,第一位功能是教学。从根本上说,科研是为教学服务的。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培根院士说得好:论文不是不重要,但是,平心而论,人的一生到底能有几篇论文能流传千古、永垂不朽?而培养一批又一批的好学生,却是造福子孙的百年大计!因此,期待吉大和其他高校的博导选聘改革多一重标准:博导不“导”也下课。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