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旅美教育专家观点:高考制约中国人才战略

http://www.sina.com.cn 2005/12/08 10:41  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共中央提出“人才强国”战略,很有远见。而高考制约了中国的人才战略,高等院校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标准是个强力风向标,它指挥全国中小学和所有家庭去设计孩子的目标。用老百姓的话说,就是国家把什么样的人当人才,我就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虽然现在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被普遍接受,但素质教育在高考指挥棒下一筹莫展,因此高考必须改革。

  考试本身没有错,错的是高考制度把考分当作唯一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书面考试至少有三个缺陷:一、有现成答案,甚至标准答案;二、时间空间有限,只能考速度,难以考深度;三、多是考智力因素,很难考非智力因素。因此,把书面考试成绩当作评价人才、选拔人才的唯一标准是不科学、不合理的。更可怕的是,这种评价人才的标准,成了全国基础教育的培养目标―――把孩子培养成考分至上的“考生”。

  培养“考生”还是培养“学生”?这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根本区别。“考生”是寻找已知世界的现成答案者,“学生”是勇于探索未知世界者。为什么中国的中学生年年获奥赛金奖,但高校无人获诺贝尔奖?根本原因是我们只培养考生。

  废科举已整整一个世纪,但我们今天仍然崇拜

状元,热衷于培养“一流考生”。美国也有“高考”,叫作SAT或ACT。1996年全美有545个考生SAT得满分,即所谓的“高考状元”。其中,365个申请哈佛,但哈佛把165个拒之门外,拒绝率约45%。哈佛每年约录取2000个新生,怎么会容不下这165个“高考状元”?说到底,哈佛是在冷静地选拔“一流学生”,而不是“一流考生”!

  普林斯顿、哈佛、耶鲁等美国一流大学都采取“高考考分+平时成绩+综合素质”的评价和选拔人才的标准。普林斯顿曾录取一个推售了大量童子军饼干的学生。他们在评价学生时,把学生看作社会的人,让其社会性在各种公益活动、社团活动、课外的学术活动和文体活动中体现出来。

  美国的SAT“高考”还有一个特点:每年举办七次,考生可以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许多名牌大学在统计考分时,不管你考过多少次,只选其中最好的单科成绩。比如,你3月份的英语考得最好,1月份的数学分最高,就拿3月的英语和1月的数学申请大学。如果你觉得每年考七次还不够,还可以继续考,直到你不愿考为止。

  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一分定终身,考生心理压力太大,因而患得患失。“一模”、“二模”、“三模”都没问题,偏偏高考出问题。据报道,2003年高考后,北京市教育心理学会调查2000余名分数较高的复读生,约80%高考成绩仍无法提高。本来考分就较高,复习一年,大多数人的考分不升反降,显然是心理因素作怪!

  我们这一代人对高考有着极其特殊的感情。没有高考赋予我们神圣的竞争权利,就没有我们的今天。但历史发展到今天,高考已日渐显露其落后性。我并不主张取消高考,也不主张降低标准。我反对的是“认分不认人”的不合理、不科学的

高考招生制度。我极力推荐“既认分又认人”的更科学、更合理、更公平、更完善、更严格的世界一流大学的评价、选拔人才的“三合一”(高考成绩+平时成绩+综合素质)标准。(作者系旅美教育专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