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北京大学高考必胜 > 正文

学科间的综合备考

http://www.sina.com.cn 2005/12/15 16:15  慧之光教育

  学科间的综合备考

  主讲人:王鼎宏

  把握命题特点(五音之变,不可胜听;五味之化,不可胜尝;五色之变,不可胜观)

  1.背景材料专题化,“一材一用”向“一材多用”转变

  一个背景材料,可编制一个试题,也可编制多个试题,少则编制2—3个试题,多则编制5—7个试题。

  文科综合试题涉及的背景材料有:

  人口增长、国民收入、交通运输、科技教育、产业结构调整、反腐败斗争、民族关系、民族独立、国家安全、国家独立、国家利益、权利和义务关系、生产与消费关系、对外经济关系、气象与经济、轿车生产与产业发展等。

  文科综合卷,基本采用“一材多用”的命题方式。一份试卷,一般有39—41题,背景材料用15—18个。如: 2004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湖南、湖北)、2004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

福建、河南)、2004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天津)。一个背景材料,出题少到2题,多到7题。如2004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湖南、湖北)第24、25题,考查考生对我国现行宪法进行第四次修改的认识、理解能力,第39题以能源为话题,从历史、地理、经济、哲学角度,分7个问题考查考生对能源问题以及与此相关问题的认识、理解能力。文科综合卷,有题量增大的倾向,如2004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卷(上海),用13个背景材料,覆盖51个题,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政治、历史、经济、法律、地理、物理、生物、化学等融为一体。图文并茂,考查形式活泼多样,图文并茂,给考生思考的时间多,答案的文字量少。

  2.知识运用综合化,单学科综合向多学科综合转变

  试题要求考生,有的是对局部或某一侧面进行描述,有的是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运用。这样,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要求就凸现出来。政治学科常用的原理有党的建设与小康社会、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物质与意识、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事物普遍联系与变化发展、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等。

  3.能力要求多样化,识记、理解能力要求向运用能力要求转变

  政治题目具有“低起点考查基础知识,高要求考查运用能力”“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基础上,着重考查利用相关学科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特点。题目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题目例举现实生活中的社会、政治、经济等现象,要求考生运用理论知识对所提供的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评述,这种分析和评述不是简单地罗列现象,而是抓住内在联系、本质、规律,在综合和归纳的基础上做出正确的结论。

  4.素质考核全面化,备考应试能力考核向综合素质考核转变

  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明确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包括研究性学习、劳动技术教育、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开设综合实践活动旨在让学生联系社会实际,通过亲身体验进行学习,积累和丰富直接经验,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时事政策教育是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通过组织学生每天收听、收看广播电视时事新闻进行。”“国际教育、环境教育、人口教育等专题教育内容主要渗透在相关学科和活动中进行,也可利用地方和学校选修课开设专题讲座。”高考试题着力体现着这一规定,面向现实,提出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从中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

  综观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图文并茂,涉及的范围有经济、教育、艺术、科技、法律、政治、历史、地理、音乐、诗词等,可谓丰富多彩,各学科知识相互交叉、渗透,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结合,综合成分有所增强。试题在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文科教学活力,完成中学双重任务,推进素质教育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探讨复习模式(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1.总体要求

  (1)科学渗透地教:教师应认真钻研本学科的教材,在讲清主干知识的同时,注意渗透性地、顺理成章地向其他学科交叉与综合。

  (2)生动活泼地学;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时,要敢于质疑,发挥主体作用,要注意将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用已知的知识去进行探究性学习。

  (3)灵活机动地考:平时的训练、练习、考试内容是稳定的,可形式是多样的、多变的。对确有独到见解的答案应予以鼓励,激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善于创新的品质。

  2.具体要求

  (1)要做到“三明”。明确考试内容:文科综合卷:政史地比例为5∶5∶4。明确考查要求:阅读并理解社会科学图文资料,运用资料作出分析、判断,对事物进行识别与阐释,具备基本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思维品质。明确试题特点:主、客观题分卷,选择题突出学科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非选择题突出分析和综合能力。在考查学生能力的基础上,考查利用相关知识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做到“三清”。考点要“点点清”:政治学科的知识点要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从微观角度要熟知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宏观角度要使学科知识体系在头脑中形成网络,以提高自己的理解、比较、判断、归纳、综合能力。试题要“题题清”:要集中精力对近两年的高考试题,特别是2002年至2004年高考政治试题进行研究,熟悉出题方向,了解命题思路,掌握解题方法。对典型试题,应“过目不忘”。研究答案的编制、赋分的比重也是重要的一环。时事要“事事清”:中共十六大与“

三个代表”理论,知识经济与创新能力,国有企业改革与金融体制改革,科教兴国与人才战略,西部大开发与科学发展观,三农问题与国家稳定,台湾关系与祖国统—,“入世”与经济一体化,宗教信仰与封建迷信,沙尘暴与环境保护,基因研究与人类发展,消费者权利与依法治国,美朝核查与世界和平等,应注意与教材重点、学生思想中的困惑点的掌握密切结合,切实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3)要做到“三活”。接受和储存信息时要活:在高考内容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学习过程中,要生动活泼地学,不要一味地死记硬背。其实,高考中完全记忆的内容是极少的,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要学会联想记忆。处理和加工信息时要活:要掌握从现象中抽象概括出本质的本领,学会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学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原理、规律的理解、把握情况。练习、测试、考试中要活:由“题变我变”到“我变题变”,灵活机动地考,在考试中个别考题看似很难,主要考查考生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可能没有固定答案,考生要沉着冷静,依据所学知识,展开想象,大胆表达思想。因为,只要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亦可得分。

  总之,提高教师、学生的综合素质,这是课堂教学、学校教育之本,也是高考成绩优异之源。

  加强专题研究(模仿大唐盛典,不取宦官;效法宋明礼节,不学缠足)

  1.环境与资源

  如前几年考过的试题中关于洛杉矶化学烟雾的问题,关于苏州河的污染与治理问题等,都是从有关环境问题入手联系其他内容的。再如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政治卷(上海)第30题,请用经济常识中的有关知识,简要回答为什么要开展资源节约活动?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文科综合测试卷(湖南、湖北)第39题,分析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主要原因。人类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环境与资源,人类对环境的利用、改造、保护,人类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合理与不合理)等都反映了多方面的知识内容和观点。大家熟知的城镇垃圾问题,就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课题。它涉及到抓好城镇环境保护(国家职能),垃圾的危害及处理(地理),环境保护法规(法律常识),由于垃圾焚烧不符合要求而产生的致癌物“二恶英”进入人体的污染过程(化学、生物),整个治理城镇垃圾过程要求我们因地制宜(哲学)。再如我国能源的分布利用(地理),光合作用化学方程式,煤、石油、天然气燃烧过程的化学方程式(化学),水力发电站的全年发电量计算(物理、数学),能源开发、利用的整个过程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哲学原理(政治)。历史和今天,都有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的论述和措施,但在生产力发展的同时,也有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的事例。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就是不断地和资源环境发生联系的过程,因此,加强这方面的研讨,是解决知识综合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2.经济建设与发展

  人类的过去、现在、未来都和经济发展密切联系。“发展是硬道理”,“经济建设是中心工作”,经济发展与建设的各个方面,都可以作为命题的切入点。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文科综合测试卷(天津)第30题,这种考查考生对国家城市化与人均GDP关系的认识、把握情况。2001年全国文综试卷中美产业结构的对比,1998年保送生的综合能力测试卷中、韩、日三国产业结构图都从不同侧面说明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引导学生围绕“发展是主题”展开讨沦,在“为什么要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上进行深入分析,涉及到经济学中“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三大产业”、“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整体与局部”、“中央与地方”等,涉及到政治学巾的“国家职能”、“国家政策”、“宏观调控”等。在此基础上,可开阔视野,加强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如可组织学生对建成“三峡工程”、“二滩水电站”,对“

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西电东输”所需人力、财力等问题以及还需要有哪些专家等方面展开讨论,在讨论中让学生明白所学地理、物理、数学、经济学等知识在祖国建设中的作用。

  3.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

  科学技术与文化思想的发展问题是人类精神生产和生活活动的重要方面。人类在物质生产及生活活动进行过程中,特别在经济建设发展到一定水平时,科学技术、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也势必随之发展。许多文明古国的早期生产活动几乎都促进了天文学、数学、水利、机械的发展,这些从生产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和生活需要对环境的适应与认识,积累起来又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和对环境的改造。科学技术、语言文字、宗教等的发展,文学艺术的反映、描述和表现,与哲学的解释和说明对人类思想的发展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也随之提高。这些变化反映在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发展等方面就更为丰富多彩。文化源地的形成、文化传播的途径、文化区域的特点以及科学技术、文化思想的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这都是各学科知识的结合内容,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注意它们的联系。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指导,要真正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较为丰富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是很困难的。

  4.人口的发展

  人类在发展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同时,人类自身也在繁衍发展变化,如人口数量增长,素质的提高,分布的变化,人口的迁移,结构的变化(文化程度、职业,性别、年龄等),人口政策,人口问题等。不同时期人口的变化,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密度差异,这些都联系许多方面的问题,如自然条件、政治形势、经济发展、历史沿革、自然灾害、战争活动、政策措施等。人口知识的表现手段除文字外,还有地图、人口金字塔等统计图表、系统联系框图等,可考多种能力,如分析原因、综合特征、比较异同、判断描述发展规律等。在教学中,可引导学生以中国清代人口为切入点,对我国人口膨胀的原因、后果进行深入的思考,并就人口问题与现代化问题发表见解。

  5.区域发展

  引导学生以分析铁路建设的条件和效益为切入点,让学生视野可涉及铁路建设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地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和消除贫困的意义(政治常识),铁路运输过程也是商品在生产过程中的延续(经济常识),喀斯特地貌形成的化学溶蚀作用(地理、化学),铁路穿山过河的跨度(物理)等。

  6.民族交流与国际关系

  人与人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因发展而产生联系,因差异而有联系。生产发展有交换,经济发展有贸易,文化发展有交流,人际交往、民族交流又促进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张骞通西域,日本在大唐时期七次选派遣唐使,扬州大明寺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文成公主出嫁西藏,郑和七次下西洋,哥伦布与麦哲伦的航行等都反映了空间与时间的发展与变化,差异与联系。新航的开辟,南极洲探险活动,丝绸之路的兴衰,都包含了丰富的知识内容。伴随着历史的前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国际间的合作与竞争,一直在不断进行着,这其中的典型人物、生动的史实、交往的过程、通商的口岸,都可以作为专题研究的起点。

  7.时政与热点

  时政与热点问题是联系实际考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极好命题思路,平时在学习中应有意识关注这一问题。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和平问题是维护世界的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发展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问题。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发展是和平的保障,促进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核心问题,建立国际新秩序足当今世界格局变化的客观要求,也是一个长期的斗争过程。时政与热点往往离不开这个主题,地区热点随时都有可能出现,中国和世界的、自然与人文的、政治与经济的、军事与体育的、科技与文化的,主要在平时多留意,扩大视野,遇到这样的问题才会知道如何思考解决,如前一时期全国的禁毒运动,在“禁止毒品”试题中涉及到罂粟的植物分类、毒品对人的生理危害(物理),海洛因分子式中有关计算(化学),罂粟分布在东南亚“金三角”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地理),毒品的危害及禁毒意义(政治常识)。

  当然,在实际教学、复习迎考和社会活动中,教师和学生可选择的专题还很多,在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更多高考信息请访问:新浪高考频道

  特别说明: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新浪网所提供的所有考试信息仅供参考,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