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学生爱戴VS学校认可--名师被迫“下课”谁之过

http://www.sina.com.cn 2005/12/16 10:18  光明日报

  一位大学讲师,因为多年来没有论文发表而“下岗”两年,前不久校方又通知他在三个校区开课,但让他继续领着“下岗”的工资。这件蹊跷事,近日在浙江大学校园内成为热议的话题

  在浙江大学的本科生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读完四年本科,“可以不知道潘云鹤(浙大校长),但一定知道朱淼华”。在浙大的BBS上,整整一个版都在讨论这位老师,在采访中,
更是有一位学生用“崇拜”这个词来表达对朱淼华的尊敬。

  什么样的老师赢得了学生如此的厚爱?48岁的浙大哲学系教师朱淼华并非学界泰斗,甚至连副教授都评不上,他只是一个为本科生教授《自然哲学史》、《西方艺术史》两门公共选修课的讲师。而且,在讲师这个位置上,他整整呆了20多年。由于四五年来没有一篇论文提交,早在两年前,朱淼华就未能被聘上教学科研岗位。因为讲课的“人气”和在学生中的影响力,到今年9月份,他还是拿着每月1000多块的“下岗”工资,同时在三个校区开设《西方艺术史》。

  一位本科生这样向记者描述了朱淼华老师的《西方艺术史》课程:“他每次上课,200多人的教室总是坐满了人,有同学自带凳子去教室,还有同学站在过道听完他的课。”这位学生说,他也听过一些教授的课,更多的是“照本宣科”,而朱淼华老师真正是在“传道”。

  在学生的眼中,他们的朱淼华有两个特点,一是“纯”,二是非常有激情。对于“纯”,学生小殷这样解释:“他全心全意做他自己的学问,感兴趣的不计代价去追求,但是对不感兴趣的功利性的东西很无所谓。他是真正地爱学生。”

  有关外界对朱淼华“没有科研能力”的质疑,学生们很为老师抱委屈:“朱老师绝对不是没有能力写论文,他只是没有时间。他所有的时间都在大量的阅读、观摩和思考上,而且,他对当下的论文水平抱怀疑态度。”有学生告诉记者,朱淼华老师上课时的课件如果能够出版的话,就是一本很好的书,“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庞大、这么明晰的课件,别的老师根本没法比”。

  一直以来,朱淼华都过着相当清苦的生活。有学生告诉记者,朱淼华的房子只有一个学生宿舍那么大,房间里放着高低床,朱淼华就在上铺睡,在下铺工作,四周全部是书,从地面直堆到墙顶。即便是这样,朱淼华也很满足了,他在物质上惟一的愿望就是,“有一个独立的

卫生间就好了”。

  朱淼华惟一的担心是,说不定哪天学校不让他上讲台了。学生们说,朱老师常常戏称自己是“临时工”,不稳定。他曾经想让学校给他一个正式的岗位,不要职称,只要岗位,但就这样一个心愿,学校也不能满足他。“学校哪天不让我干了,我也只好走了。”朱淼华这样和学生们说过。他的学生告诉记者,“下岗”两年以来,虽然朱老师总是在他们面前表现出一副乐观的样子,但还是能看得出朱老师的黯然。有学生还告诉记者,他们一批学生曾自发组织找过学校,希望校方能给朱老师一个岗位。但是,学校的规定不会为一个人改变。

  有爱戴朱淼华的学生希望他能拿出一些时间写论文、搞科研,“浙大是研究型大学,老师总得需要论文的。”但朱淼华为此发了火,他认为基本的教学都没有搞好,谈不上研究型大学。也有学生说朱淼华太傻,太清高——“我喜欢朱老师这个人和他的课,但我只会欣赏他,不会效仿他。”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

浙江大学的定位是研究型大学,对老师有研究方面的要求,这与教学型的学校不太一样。”浙江大学哲学系系主任盛晓明教授表示,他们也很为难。“别的老师是多或少的问题,但朱淼华是有和无的问题。”盛晓明说,朱淼华科研方面一直上不来,四五年都没有论文出来,而且学历也比较低,一直也没有很好的突破。“系里也创造了条件想让他去读博士,但读博士也有论文的要求。”

  “朱淼华上课很认真,现在真正能够认真教学的老师少了很多。部分教授花在科研方面的时间大大增加,只是应付教学。”盛晓明承认。他遭遇的难题或者正是国内高校普遍的困惑:职业化教师应该如何定位。“显然,仅仅教学,仅仅研究,都是问题;对论文的数量,没有要求也有问题,仅仅如此要求也有问题,但不做要求肯定也是有问题的。”某种意义上,在全国高校争建“研究型”大学的热潮中,朱淼华是一个牺牲品。

  现在朱淼华身份的界定很混乱,但还没有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其实给一个岗位是很简单的,但这样是帮他还是害他呢?其实他也完全可以选择一个教学型的学校。”在盛晓明看来,学位和论文的要求是学术职业化过程中很难避免的东西,因为这样做的确效率很高。

  “教学还是科研,这是主观意愿的问题。或者有老师说,我不屑于写论文,但问题是,比如说一个广告公司的文员,他就是不做文案,这合适吗?”盛晓明强调,在学术职业化的过程中,体制化的弊端肯定存在,而且职业肯定会有功利的要求。其实教学和科研的矛盾,在国际上也是通病,还没有特别好的解决办法。

  浙江大学校方有关负责人解释说,高校兼有教学和科研双重任务,所以学校的评价体系注重教学和科研两方面。在晋职聘岗中,二者都不可少。光有科研没有教学也不行。浙大明确规定:注重对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的要求,教学质量考核不合格者将被停聘或降级聘任。

  但就记者采访浙江大学学生的过程中,学生们纷纷表示,没有见过因教学质量不合格而被解聘的老师。学生小殷解释说,每个学期末学校都会发一个表格,要求学生填写对老师教学的评价,连续几年排在最后的就会被解聘。但这种情况在实际操作时不太容易发生,如果老师第一年排在最后的话,在来年肯定会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也有学生不客气地说,其实对老师的评价中,教学所占的比例很小,首先是教学不好量化,其次是他们自己感觉,学生的打分在老师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只占很小的一部分。“所以很多老师还是把他们的精力绝大部分花在科研上。”

  教学,还是科研,学术界对此也是众说纷纭。“人文社科方面的论文,现在很多杂志上的东西有没有都无所谓,一位老师不发表论文水平就不高,恐怕不太合适。”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学者徐友渔表示,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求论文是合理的,因为教学与理论是相互促进的,“但也不能一概而论”。他认为,学校对这位老师未免失之苛刻,一位高校老师上课如此受欢迎,且持续这么多年,也需要一定的水平。

  “假定现在的浙江大学是3万学生,如果浙大定位为纯粹的研究型大学,那教学摆在哪?”徐友渔认为,高校还是应该以教学为主,或者教学和科研应该达成平衡,但绝对不能科研压倒教学,否则花纳税人的钱办高校,面对数万名大学生,又如何说得过去。

  北京理工大学教授、学者杨东平认为,应当理性看待朱淼华事件。“现在有一些公共课、基础课的大学老师,他们的教学工作量非常大,过去也不提倡他们搞科研,但现在的政策有所转变。”高校应该有两类,一类是研究型大学,对科研有要求,另一类为本科院校,就是以教学为主,以培养本科生为主,并不一定将论文作为考核标准。“如果功能比较明确,定位就明确了。”他认为,现在中国所有的大学都在争取硕士点、博士点,争科研经费,这样的学校行为是不太合适的,在国外,只有10%的高校才能授博士学位,大部分学校还是以教学为主。但杨东平同时强调,“如果一个老师离开科研,教学就不会搞得太好”,这种观点有它的合理性,更好的制度也应有宽容性。即便在浙大,部分优秀教师授予高级职称也是应该的。“特殊人才特殊对待,制度不应机械和教条。”杨东平说,“现在高校普遍‘重科研,轻教学’,还是因为就评价标准而言,前者‘硬’,后者‘软’,前者较后者更好操作。”(记者:陈香)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