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教育时评:大学实力评估究竟是谁说了才算数

http://www.sina.com.cn 2005/12/21 11:53  新浪教育

  作者:北京学者 丁东

    不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学科,在历史上都产生过一些大师级的人物。他们之所以受到同行的敬重,是组织评比产生的吗?  

  经过经济体制改革,已经明确了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企业办得好不好,是不是适销对
路,由市场检验。执法机关只管企业的违法行为,政府不能介入企业评优活动。但在高等院校,各种类型的评比、评估仍然处在上升趋势当中。到了年底,这一问题就更加突出。从一级学科到博士点硕士点,从精品课程到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数量之多,数不胜数。

  我认识一些在高校有点职务的朋友,他们一遇到上级来评估,就要放下学术研究,昏天黑地忙乎好些天。有一所大学在评估前夕,校方发现前一届学生的

毕业论文缺少内容提要和主题词。学生已经分散到四面八方去工作,没有办法找回来。只好让任课老师一篇一篇补。几十篇论文,都要一一重新读过,还要提炼出主题词和内容提要,真把那位教师折腾得够呛。学生的毕业论文好不好,或者够不够格,跟有没有主题词,有没有内容提要毫无关系。这些形式不过是从国外论文习惯里学来的一些皮毛。但是这些东西也构成了评价学校办学水平的因素。

  还有精品课程的评估,也令人莫名其妙。物质产品可以叫精品,教育课程如何叫精品?比如文科的教学,有相当大的灵活性。有的教授计划性强,讲什么都按事前的准备。有的教授喜欢从一点讲开去,向深处广处生发,一首诗或一个问题能讲几个月。哪个模式好,并无一定之规,全在教授本人的学问大小。不同的教学风格之间可比性不强,就是有可比性,也不应该模式化,设计好标准让大家就范。

  还有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评估,也值得讨论。已经列入基地的单位,往往都有一定的学科优势,有一些学术水平较高的教授,能够形成一定规模的研究群体。但他们是否优秀、是否合格,也不宜纯粹由行政部门评估。不论是人文学科,还是社会学科,在历史上都产生过一些大师级的人物。他们之所以受到同行的敬重,是组织评比产生的吗?哪里产生了大师级的人物,哪里就可能形成学术群落,学科前沿自然就转移到哪里。

  大师是可以流动的。鲁迅可以在北京教书,也可以到广州、厦门教书。现在这种基地评估法,对学术创见的产生就有一些负作用。教授们应付评估牵扯精力太多,学术创见自然就少了。大学教师,承担着教学科研两付担子,本来就很紧张。这几年高校扩招,更是忙得不亦乐乎。一些教授,让他多上点儿课,对学生多作一些辅导,他们都乐意,最心烦的就是填写各种评比表格。不但申请科研课题要填表,从事正常教学也要填表。开什么课要填表,连第几周讲什么内容也要填表。这些表格,不只是扼杀了教师的创造性,连起码的教学乐趣也弄得荡然无存。

  这种评估,还加剧了大学的不平等。像北大、清华,名声在外,它们的自由度相对来说大一些。苦就苦了那些一般高校,他们对此类行为已经感到不胜其烦。但现在的问题不在这里。用评比、评估的形式,在不同的院校之间分配资源,这就很难避免一些人变相的权力寻租行为。

  大学应当有自己的尊严。教授应当有平静的书斋。希望决策者总结古今中外的经验教训,理清高等教育的权力边界:哪些是校长该管的事,哪些属于教师的权利,哪些属于学生的权利。解决好这个问题,中国的大学就会更有活力。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