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政协委员谈教育公平:好校长好老师扎堆就好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01/24 11:14  中国青年报

  “‘公推公选’校长、‘全员聘任’教师给教育发展带来更多矛盾,它使原来就不充足的教育资源更加集中在少数地理区位较好的学校。对于偏远和落后地区的学校,不能再釜底抽薪了。”云南师范大学教授孙亚玲在日前召开的政协云南省第九届四次会议上指出,“现在的做法是差学校更差,好学校未必更好”。

  公选校长、全员聘任教师给教育发展带来更多矛盾

  “能力较强的校长、教师都集中在城区的几所学校,这对于一个县、一个地区教育的整体和长远发展没什么好处。”孙亚玲告诉记者,现在的机制对于那些落聘的校长和教师来说是一种“贬损”和惩罚,而非一种激励。因为这种竞争本身就不公平,加上其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可能伤害的不仅是一部分落聘者,而是更多的人。

  孙亚玲认为,改革的初衷是要建立一种竞争机制,但我们应该看到,这种机制还处于“民主的初期”,无论是候选人的遴选还是“公推公选”的过程,都与真正的公平、公正存在很大的距离。

  同时,教师的“全员聘任”制规定要有一定比例的落选。这是人为制造矛盾,因为目前还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人才自由流动。所谓“全员聘任”,也只是在现有的教师队伍中重新搭配,教师队伍的总量和总体水平并没有提升,因为现在的教育事业还不足以吸引教育外部优秀人员参与竞争。

  “目前,很多地方都在开展‘公推公选’校长、‘全员聘任’等改革活动,但不能忽略的是,对如何科学地使用和考核校长、教师,如今还研究不够。”孙亚玲说,现在,还没有一个权威、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不能通过考核对校长、教师的工作作出客观、公正的判断,更不能指导、激励校长及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而且,我们缺乏专业的评价人员,评价理念陈旧、方法单一落后,不能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此外,由于缺乏有效的评价监督机制,造成了“裁判与运动员”一身兼的局面。

  “如今,中学新一轮的品牌学校大战正在打响。很多县市倾其所有发展品牌学校,把大量教育资源集中在少数重点学校,造成了教育资源的集中和浪费。重点学校的建设越来越高档、越来越超前,县与县之间不断地攀比。而普遍需要扶持的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这些做法与打牢义务教育基础的改革宗旨相去甚远。提高少数民族、边疆地区的教育质量和人口素质,不是靠发展少数几所品牌学校、花园式学校就能达到的,根基不牢靠,难以支撑大厦。”

  教育不能走工业化发展道路

  不应只集中力量发展品牌

  “教育的不均衡发展是一种客观现实,这是几十年来城乡‘二元化’格局的后果,所以,应该停止创办‘名校’、‘品牌学校’,不再人为地扩大城区、坝区、山区之间的差距。”孙亚玲说。

  她认为要缩小城区、坝区、山区之间的客观差异性,一是要专门立项,有步骤、有针对性地对山区学校进行硬件改造,争取政府的专项拨款;二是切实扶持山区学校校长和教师的培养。“如果只重视硬件改善而不重视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山区学校面貌的改变也只能是表面的”。“教育改革不在于刻意压制人性的罪恶面,也不在于可以发展人性的功利面,而在于启迪人性的善面。竞争更深层次的目的是为了激活人的创造性,而不是择优罚劣。”孙亚玲说:“教育不能走工业化的发展道路,不应只集中力量发展品牌,而应该走均衡化发展道路。因为这种不平等影响的不是产品的生产,而是人一生的发展,不能因为教育而造就社会更大的不公平。”

  多数中学校长仍认为生源好,质量才能提高

  孙亚玲认为,现在的教育综合改革忽视了微观上的细化,尤其是学校层面的管理,“教育整体改革只能解决面上的问题,解决不了深层次、细致的问题”。

  她指出,目前,当地很多中学校长的管理理念落后,大多数中学校长仍然认为教育质量的提高取决于学生的来源,“生源好,质量才可以提高”,这在大多数校长述职中都有表现。把教育质量的提高归结于外部客观条件的改变,似乎外部条件不变,学校就难以办好,这是一种“等、靠、要”的思想。

  而且,很多中学的管理还停留在口头上和理论教条上,理论与实践脱节。很多校长喜欢陈述管理条文,空喊口号,各种思想还是外在的、口头的、表述的,有时候甚至是抄袭的、照搬的或者是虚假的。校长的管理行为更多的是“管”,而不是“理”,更少“研”,缺乏科学性、严肃性。经验的成分多、科学的成分少,校长的服务意识还没有真正落实到行为上。从管理措施上看,真正实现个性化管理的校长还不多见。而且,学校间存在的差距很大,薄弱的学校校长连起码的常规管理都做不到。

  公开课、示范课有表演倾向

  甚至让学生参与作弊

  “科研兴校早已深入人心,但目前很多中小学的科研已经变了味,公开课满天飞,档次越来越高,科研已经成为论文和年会的代名词,课堂学术化愈演愈烈。不少教师只关注论文获奖,课堂教学效果却平平,课堂教学与科研成了两张皮,但课题不等于课堂,这是典型的教育浮躁,根本不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孙亚玲指出,现行的公开课、示范课具有形式主义和表演的倾向,没有起到示范、教研的作用。由于机制原因,造成功利色彩浓重。参与者为了获胜,作弊、集体作弊,甚至让学生参与作弊,半年一年磨一课并不新鲜,提前反复演练,与“公开课、示范课、赛讲课”的初衷相去甚远。加之评课水平低,人情大于理性,使公开课、示范课成了小部分教师升迁的途径,滋生了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的心理,造成虚假繁荣。

  “以往学科式、理论式、考试式的学习方式应该放弃了”,孙亚玲说,要从问题入手,在解决问题中寻求理论指导,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听课、说课、评课体系和标准,使听课、说课成为教师自我提升的手段,而不只是检查教学质量的手段。教育改革应该具体落实到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上。 (本报记者 张文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