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时评:学术造神是个别现象还是有流行开的趋势

http://www.sina.com.cn 2006/02/10 15:32  燕赵都市报

  前几天,光明网发表了佚名的文章,《请停止对季羡林的造神》。严肃指出,对季羡林的宣传越来越接近“造神”:什么国际一流大师、国宝级大师、国学泰斗、旗帜、榜样、精通13国语言(包括中文!)、学贯中西融通古今、桂冠诗人……这家那家不一而足。对此,笔者颇有同感。只是我想问,究竟是谁在“造神”,意欲何为?而这种“造神”仅仅是个别现象,还是有流行开来的趋势?

  北大教授季羡林在中国文化界、学界无疑是位重量级的人物。但说他无所不能,说他行行出彩,说他国际一流、国学泰斗等等,未免过也。比如说,季老的专业是印度语的研究,却被称为国学泰斗,媒体上曾就此的名不副实提出过非议;再如,季老写过诗,但无论是数还是质,都不能算出类拔萃、绝无仅有,只能算玩票而已,却被封为“桂冠诗人”,弄了个由国内评比颁发的国际大奖。季羡林著作的出版也极混乱,是“造神”内容重要的一面。

  其实,“造神”未必是季羡林老人的本意。他不止一次说过:“不要提什么‘国家‘、大师’,真正的大师是王国维、陈寅恪、吴宓,我算什么大师?我生得晚,不能望大师们的项背,不过是个杂家,一个杂牌军而已”。

  已经95岁高龄的季老先生应该是谦逊的。那么,我想,热衷于“造神”的,一方面应该是学界———尤以季老的后学和追崇者为主。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化界学界的一个通病。后生们对于自己的先生总是五体投地、礼拜有加,却普遍缺乏那种“吾爱吾师,更爱真理”的品格和气象,缺乏追求真理的执著、无私和无畏。所以,总是像众星拱月那样捧着学界的领袖或领军人物,总是只说好不说坏,说好则不顾事实,一好百好,一通百通,好上加好,登峰造极。之所以如此,既出于对大师的崇敬,更出于一种私心,即“沾光”心理,“背靠大树好乘凉”的心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心理。因为荣耀了先生即是提升了学生,先生升了仙界,我辈便可“鸡犬升天”了。如此媚态和奴性,总之是一种丑陋的劣根性。

  另一方面,则是媒体和出版界。他们之所以“造神”,其主旨似乎更加直截了当,即为了吸引眼球,为了发行的需要,为利益所驱,所谓“拉大旗做虎皮”是也。比如出版一些重复的、雷同的作品,这于中国的文化学术事业有何益焉?对于读者亦未必不是一种财力和人力的浪费。惟一有好处的即是出版商,借“造神”以推销自己,赚个盆满钵盈。正如毛泽东所说,“名曰树我,不知树谁人”?

  应该指出,在已故的文化名人、大师级人物的宣传上,目前存在着一股“造神”倾向。现在,又有向活着的大师蔓延的趋势。中国对于政界领袖的“造神”之祸,殷鉴不远。文化学术界的“造神”,只能徒增虚假的繁荣,虚拟的高峰,虚设的偶像,不仅无助于真正的兴旺发达,无助于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反倒可能成为天下笑柄。(作者:刘效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