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低工资时代拷问教育:我们大学生还值几个臭钱

http://www.sina.com.cn 2006/02/14 14:58  现代快报

  国家“十五”重点课题“高等教育规模扩展与劳动力市场”课题组对2005年大学毕业生进行了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2005年的高校毕业生平均月收入为1588元,比2003年高出37元。(2月13日《中国青年报》)

  近几年来,伴随着“500月薪聘本科生、零工资就业”等薪酬跳水故事,大学毕业生“低工资时代”似乎已经悄然来临。虽然权威调查结果表明大学毕业生平均月收入有所增长
,但在GDP、平均工资水平等指标的喜人增幅面前,“2年增加37元”充满了讽刺意味———这同样也是大学生“低工资时代”降临的证据。

  根据专家的调查研究,大学毕业生知识、能力、经验结构与市场需求不合拍,是导致大学生就业难、起薪低的关键原因,“低工资”不过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然而,大学毕业生在市场规则下吃了败仗,却不能完全归咎于他们自己。在我看来,大学毕业生知识能力经验结构与市场需求格格不入,要负主要责任的应该是教育者。

  尽管权威部门一向慎言教育市场化,但经过若干年的改革,高等教育的招生和就业显然都已“市场化”了。高等教育早已不再免费,大学也不再“包分配”,市场竞争、双向选择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途径。与招生、就业相比,大学专业教育的市场化程度却低得可怜。无论是专业设置、教学安排还是教育的内容形式,高等教育依旧未脱计划经济时代的传统模式,其教育质量远未达到市场的要求———即使输入的原材料都是优质的,这条与市场严重脱钩、严重老化的生产线也无法生产出富有市场

竞争力的产品。

  眼下,“高等教育高成本时代”与“大学毕业生低工资时代”如影随形。大学教育招生与就业的市场化让教育者收获了巨大的经济利益且卸去了沉重的责任,却没有让受教育者享受到多少好处。对于广大学子而言,虽然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多元的,但获得一个赖以谋生的饭碗恐怕还是一个底线。按照等价交换的市场原则,大学既然心安理得地收下饱浸艰辛汗水的诸多学杂费用,就至少应当尽力满足学子们最底线的要求。然而,学生们在支付了沉重的成本之后,收获的却是无法维持体面生活的“低工资”。显然,如此倒置的成本收益格局有失公平。

  “低工资”不是问题,“高成本”下的“低工资”就有问题了。“高成本”下的“低工资”考问着当下的高等教育,大学需要反思自己应当承担的责任。(北京职员 毛飞)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