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解不开的名校情结 > 正文

上海交大教授熊丙奇:名校情结证明人才观落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02/22 16:41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李松涛

  “目前社会上存在的名校情结很不正常。”高等教育问题研究学者、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说,1999年高校开始大扩招之后,名校情结愈演愈烈。这几年还形成了新的“独木桥”:从幼儿园开始就惟“名”是从,名幼儿园、名小学、名中学,直到名牌大学。

  熊丙奇认为,名校情结的加剧,首先是因为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配,导致某些院校占据的资源越来越多,校园也越扩越大,新楼也越盖越多。从投资角度看,读名校的费用并不比普通学校高,人们自然更愿意子女读名校,这样至少可以用同样多的钱获得更好的教育。

  另外,用人单位招聘时,不是先看人的能力,而是先看他们是哪儿毕业的。熊丙奇认为,就业市场的这种价值观肯定会加重人们对名校的偏好。

  “学历并不是衡量一个人的绝对标尺。看重学校出身,其实是人才观念落后的表现。高考在一定程度上分配了教育资源,使得进入名牌大学的学生,能够获得更好的教育。”熊丙奇告诉记者,一家

世界500强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告诉他,如果两名毕业生来应聘,一位来自名校,一位来自一般学校,他会用一样的标准考核他们,考核结果相同的话,他更倾向于录用来自非名校的学生。因为名校学生享受了更好的教育资源,却与非名校学生表现一样,那足以证明前者不如后者优秀。“国外也有名校,但没这么严重的名校情结。”熊丙奇说,国外社会用人观念比较好,判断一个人是否是人才主要看能力,而不是看毕业院校之类的背景。欧姆龙公司在招聘时还会特意把应聘者的姓名、学校、年龄等非能力因素都隐去,在面试中也不关注这些因素,他们认为这样才能不受干扰找到真正的人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