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信息 > 正文

德育教育要弘扬儒家精华

http://www.sina.com.cn 2006/03/03 16:46  《新安晚报》

  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而作为其精髓的儒家伦理源远流长。教育即文化。学校德育教育要本着传承文明、更新文化的要旨,摒弃传统伦理道德中的“三纲五常”等封建糟粕,从优秀文化传统和儒家伦理的精华中汲取养分,并赋予其时代精神,形成具有民族和时代感的文化内涵。实践证明: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家伦理经典教育,有益于他们快乐成长,有益于构建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的学校德育体系,有益于建设和谐社会。

  儒家伦理“永葆青春”

  两千多年来,中国儒学一直是东方文明的主流。儒家伦理中“道德至上”和“高度的社会认同感和民族向心力”等伦理观不仅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也深深影响着亚洲等国的道德观。韩国是输入中国文化,尤其是儒学最早的国家。儒学作为韩国的传统文化,至今仍有比较广泛的影响。也许你能从2002年

世界杯赛场上飘荡的“天下一统大韩民国”的汉字大幅横幅和电视剧《大长今》中感慨万千。在韩国,至今的社会共同道德仍然是中国宋代提出的“八德”,即孝、娣、忠、信、礼、义、廉、耻。新加坡是个法制国家,更是个伦理社会。“富而好礼”和“忠、孝、仁、爱、礼、义、廉、耻”这八种美德是政府必须坚持贯彻执行的“治国之纲”。

  儒家伦理在学校教育中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而今日本一些学校的校训都是以儒家伦理观为“共同运用的道德语言”,如东京文京女子中学的“诚实、勤勉、仁爱”和横滨翠陵中学的“自主、诚实、实行”等。韩国有224所乡校,每校都是学校与孔庙的合一。“前庙后校”,也就是说,韩国至少有224所孔庙。每月的初一和十五,每所孔庙都有群众的祭孔活动,而且每年春秋有两次全国性的祭孔大活动。新加坡在学校教育中,对每一种东方传统美德都做了现代转换,结合新加坡国情赋予了现代社会内涵。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以“国学”(儒学)抵消和取代日本文化———“皇民化”,使中国传统文化再次在台湾生根开花。

  19世纪,中华大地开始了东西方文明冲突与对话的新纪元。到20世纪后半期,随着现代化进程从西方文明中汲取了有益成分,东方文明出现了多样化,使世界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理性时代。同时,包括美国和欧洲在内的西方教育,也重新审视儒家伦理中的精华,由能力和智力取向向品质转变,强调了品行、动机、潜能、理解力、知识和经验六个方面的培养。2005年11月23日至25日,俄罗斯《共青团真理报》发表了以“中国人为什么建设苏联”为题的文章,认为中国发展之谜之一就是有一个“永葆青春的儒家”,“儒学思想不仅是中国而且也是整个亚洲的外衣”。中共中央、国务院8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若干意见》提出“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要求,强调了弘扬中华优秀文化,以优秀的东方传统道德为根基,扎实有效地推进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教育。

  德育赋予儒家伦理新内涵

  德育问题,向来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热点问题之一。2005年10月,国家教育行政学院组织开展了以“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灵魂和核心地位”为主题的专题调研。在79名地市教育局长和167名县市教育局长提交的有效调查问卷中,58.61%认为本地区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的整体状况较好,76.73%认同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核心和灵魂地位,42.21%认为本地区中小学德育工作有实效性和针对性,94.65%认为中央8号文件的实施对本地区中小学德育有很大或一定促进作用。但是,调研中竟有高达75.65%的教育局长是认为德育观念急需更新,德育方式方法有待改进,而在“推进德育的关键所在”的其他选项中,教师积极性的调动只占17.78%,领导的高度重视占17.33%,家长的大力配合占11.11%,其他占6.67%。这个具有本源或者说前提性质的选项进一步说明了学校教育实效不理想的根源所在。

  德育教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专家分析,现在国内外德育教育发展至少有三大趋势值得关注。其一是完整理解生命,遵循生命之道发展人;其二是德育实践模式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风格化的模式改变;其三是以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凸现体验的理念。联系到当前德育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和以上问卷调查的结果,这三个趋势在德育教育这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中至少给我们以下三点启示:

  1.学校德育教育要在传承文明、更新文化的基础上,高度重视中华传统美德和儒家经典伦理的作用,并及时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这表现在儒家伦理上,构建富有时代特征的强有力的民族精神,结合本民族的文化特色,从国家实际和时代要求出发,广泛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内容,使道德教育具有宽广的兼容性、开放性和顽强的生命力,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儒家伦理体系。

  2.德育教育要树立回归生活和尊重人、理解人的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突出人的发展,体现人的道德情感,强调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核心,全面发展是个性发展的基础;工作方式方法要贴近社会现实,提高亲和力,了解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是对儒家伦理的发扬光大,为儒家伦理注入现代文明因子。

  3.德育教育要凸现体验教育,克服儒家伦理不重经济坐而论道的弊端。由于人对人的理解是德育的基础,这种理解是产生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的基础。因此,道德教育必须凸现体验,体验是道德教育的本体,道德体验的关键是心灵回应等生命感动,而德育实效的试金石就是看是否体验。正如美国一所科技馆门前的标语那样:“我听过了,就忘记了;我看过了,就知道了;我做过了,就记住了。”

  潜移默化中培“魂”植“根”

  2005年5月18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何鲁丽在视察合肥市屯溪路小学时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是一个民族的本。学习继承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让孩子们在传统文化的潜移默化中培养道德修养、做人准则,从而接受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增强我们民族的凝聚力;这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探讨,把这项工作做得更好,使我们的民族文化能一代又一代传承下去,使我们的根永远不被忘怀,民族文化科学素质得到提高,道德素质也得到提高,为下一代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近年来,我们包河区坚持把德育教育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在工作中,从祖国意识、文化认同和公民人格入手,把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这个“魂”。把儒家经典伦理作为具有中华民族精神这个“根”,并在加强和改进中坚持做到以下“四靠”:

  一靠发展。应该看到,学校德育教育工作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在加强和改进中通过发展加以解决。学校教育起着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艰巨任务,这就要我们把育人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首位。学校德育教育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并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赋予新的内涵。当前,学校德育教育应以培养学生民族精神为起点,通过经典诵读、讲述美德故事、参加道德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文素养,充分发挥学校育人工作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的优势,构建全面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的工作格局,全方位地构建德育工作网络,真正让德育贯穿于学校工作的全过程,体现在学校的方方面面。

  二靠改革。学校德育教育要改革传统的德育模式和德育价值取向。德育模式应在遵循德育工作基本原则的前提下,追求殊途同归。这反映在德育内容上,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儒家经典伦理,又要吸收外来文化的精髓,以完整的理解生命,遵循生命之道发展人;在德育实践上,要做到课内外校内外教育的一致性,由单一模式向多样化、个性化、风格化的模式改变;在认知和情感上,既重视对学生品德行为既定概念的灌输和知识规范,更重视通过体验对学生品德行为思辨能力的培养和开发。学校德育价值取向既要重视品德的“概念化”,又要重视品德的“智能化”;既要“塑造人”更要“开发人”,因为一个道德健全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品行,而且还要有识别品行优劣的能力。

  三靠建设。总的来说,德育教育要形成以队伍建设为基础,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落实管理为关键,以德育活动为载体的工作格局,切实提高德育成效。师德建设是加强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环节。要高度重视团队组织在道德建设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关注网络德育建设,加强学生心理咨询,关心学习困难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健康成长,充分运用影视、艺术及文字作品等生动活泼的教育资源,营造浓厚的校园氛围,引导学生自育自学。并针对面临的新时代、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结合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的实际,找准切入点,抓准突破口,积极开创使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德育工作新局面。

  四靠工作。一是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正确理解“两为”“两结合”的含义,结合德育“尊重生命、心灵互动、生命需要”的出发点和本质功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真正从民族生存和振兴的高度对待德育工作;二是正确处理好继承、改革、发展的关系,注重培“魂”植“根”,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接受外来优秀文化;三是认真处理好课堂教学多渠道和多渠道教育的关系,优化师生关系和教育教学过程,在传授间接知识的同时,加强对直接知识的实践体验教育,做到先有趣才有益;四是形成合力、紧密配合,发挥家庭和社区的教育功能,加快校园文化建设;五是精心创设德育工作载体,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体现层次性,学前抓启蒙,重感知;小学抓习惯,重引导;初中抓体验,重实践;高中抓深化,重内涵。(该文作者系合肥市包河区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 张玉琼)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