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教育如衣服”为什么是种毁灭性危险的逻辑

http://www.sina.com.cn 2006/03/07 11:56  现代快报

  针对“上学贵”问题,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讲了这番见解:市场时代形势已发生变化,非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已成家庭消费。既然是消费,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就好比逛市场买东西,如果有钱,可以去买1万元一套的衣服;如果没钱,就只能去小店,买100元一套的衣服穿。现在很多人不考虑自己的实力是造成“上学贵”的重要原因之一。(新华社3月6日电)

  将非义务教育比喻成衣服,表明了什么?表明学校成了店辅,仅对有能力者进行以钱易物的交易,其余一切免谈。这样一种令人担忧的说法其实由来已久,也是最令人黯然处。我们面临这样的现实:一方面,非义务教育“消费”一直居高不下,甚至成为“压垮民众的最后一根稻草”。另一方面,我们已逐渐厘清义务教育的国家责任,但如何为高中及大学阶段的教育产品来定性,依然存在某种路线或方向之争。也就是在这种情形之下,来自教育部“教育如衣服”的说法,具有了一种惊心动魄的意义。因为它意味着,将非义务教育作为市场产品来对待将成为教育部令人担忧的一种态度。

  教育过度产业化的取向,对教育部来说是对教育为国家民族储备人才的终极使命的背弃。假如说“非义务教育就要根据自己的经济、智力实力来选择”,那么我想知道的是,如果一个人的智力足够,但经济却又严重不足,甚至连进“小店”的愿望都无法实现时,这是不是意味着他必须认命呢?一直以来

助学贷款等方面的行动又所为何来?

  人们并不是非得打破头挤破脑让他们的子女去享用优质教育资源,实在是因为民众有着通过教育改善其自身生存境况、提升其生存地位的愿望。事实上,这也是教育应当具有的一种社会正义价值所在。如果非得劝导民众像选购衣服那样,“量力而行”地对待非义务教育,那是不是就意味着一种新的“代际转移”或贫困世袭呢?

  多年来的一系列旨在降低教育公共产品属性的政策导向,已经使得教育产业化不仅成为一个逻辑链条的必然结果,也导致了它的愈演愈烈。而我们近年来对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期待,恰恰在于如何扭转过度市场化的取向,使其维持一种准公共产品的本质属性。

  产业化会毁掉中国教育,这是教育部新闻发言人在去年年底时的一个表述。也正在这个意义上,“教育如衣服”中的产业化色彩加重了我们的忧虑。对于教育部与代表委员此番关于教育问题的一问一答,新华社的报道指出,从问答情况来看,各方对某些问题的认识还存在一定差距,也许需要进一步沟通。而沟通是要有前提的,这个前提是什么?我想,应是“教育承担什么使命”这样一个基本共识。(湖南媒体从业者 杨耕身)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