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辣评:“裸考” 新名词放大了老问题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6/05 13:53 黄海晨刊 | |||||||||
高福生 北京的谢女士近日从儿子那里知道了一个高考新名词——“裸考”。他儿子班上近50人,今年竟有20多人能够在高考中加20分。“我们这些被剩下的,只有‘裸考’了!”原来,所谓的“裸考”者,就是什么加分都没有、仅凭考试成绩的人! (6月2日《中国青年报》)
毫无疑问,在今年报名参加全国统一考试的950万名考生中,“裸考”的考生肯定会是大多数。在一分就可能决定一生命运的高考录取中,能够在同一起跑线上比别人多出哪怕10分,都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正因为如此,考生、众多家长和公众舆论对高考录取加分照顾政策十分关注。 据教育部学生司介绍,按照国家规定,能够在高考成绩获得加分的学生,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体现自然属性的,如少数民族、归侨、革命烈士的子女,这一类学生大约占考生总数的7%;另一类则是后天表现特别优秀的,像三好学生、国家二级运动员、在各项“奥赛”、小发明等竞赛活动中获奖的学生。除此之外,各省市及高校还有自己的加分“土政策”。 考虑到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对于自然属性一类的考生加分,考生及家长一般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但是,对那些所谓“后天表现特别优秀的”学生在高考这样一个激烈的竞争中予以加分,其合理性何在?20分的加分又是依据什么计算出来的?如果加分政策照顾了不该照顾的考生,出现鱼目混珠的现象,考试的公正性、公平性又从何谈起? 家长们这种担心并非空穴来风。近年来,高考加分不仅门类繁多,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除了传统的三好学生、文体特长生、少数民族考生可以享受加分优惠外,在不少地方,见义勇为、城镇退役士兵、农村独生子女等名目也纳入了加分行列。更有甚者。有的仅因为是电影名人或体育明星,竟可一路绿灯、免试入学。这种不太严密的制度设计,让“假少数民族”、“假运动健将”、“假三好学生”有了滋生繁衍的空间和土壤。 不可否认,高考加分政策的设计初衷,是出于软化过于僵硬的“唯分数论”弊端,以实现更大程度上的招生公平。这种利好政策之所以腐变,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加分制度本身的缺陷,即对“程序公正”的忽视,其操作过程往往是封闭的、不公开和不受监督的。比如,按加分政策,考生拥有国家二级运动员证书就可享受加分优惠,而这一证书的发放权又在地方体育局,这种情况下,如何保证体育部门不在利益驱动下滥发证书? 由此可见,“裸考”虽是新名词,但放大的却是老问题。在当前国情下,只有让高考加分政策退出历史舞台,才能从源头上封堵这条“腐败通道”,才能彰显神圣“国考”的公平性,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程序正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