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社会得了“高考强迫症” 人为把考场变战场

http://www.sina.com.cn 2006/06/08 12:16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刘万永

  6月7号上午9时30分,北京四中考点门口,刚刚送孩子进入考场的几位家长在交谈。

  一位家长说:“四中考点好,每个教室都有空调。”

  另一位家长说:“北京市教委说了,今年一律不开空调。”

  “那怎么能行?看我现在一身汗,孩子在考场里肯定受不了。”

  “当然不能开空调了,我的孩子身体弱,开空调肯定会感冒!”

  空调,开还是不开,这本来不是什么问题,可一和高考沾边,立即会触动人们敏感的神经。

  从今天开始,2006年高考正式拉开帷幕。880万人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这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为了保证高考的顺利进行,方便考生,各地陆续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西安推出“公交110”,保证考生不因车辆延误或交通问题耽误考试;

福建规定考生丢失准考证,也能先参加考试再补办,等等。对于广大考生和家长来说,这些人性化的政策让人感到社会对考生的关爱。

  全社会营造良好的考试环境,让考生安心应考,不仅是考生和家长的心愿,也是社会各界关心考生的具体体现。但是,一些地方出台的政策,似乎超出了“关心”的界限,比如,有的地方规定,高考期间,学校食堂不得向学生卖凉菜;有的地方规定,接送学生的车辆交通违规一律不罚款、不扣证、不扣车;在北京一些学校,很多人认为4这个数字不吉利,学生存放包裹时,老师会先避开有4的号牌……

  近年来,社会对高考的关注程度越来越高,这是一件好事。但正如一些考生所言,如果关注过度往往会造成无形的压力。几年前,因为担心汽车鸣笛,大连的家长把考场周边的道路断了,自己的孩子倒是没有受到噪音影响,可一名病人却因断路耽误了两个小时,最终死在路上。再到后来,天津的家长集合在一起驱赶考场树上的知了,省得聒噪了孩子的心。

  《青岛晚报》报道说,随着高考的临近,青岛市心理咨询中心的热线电话又热起来了,以往参加高考的学生是心理求助热线的主角,而今年居然有九成以上的咨询者是深受“高考焦虑症”困扰的考生父母。为了怕走路发出的声音影响儿子学习,一位母亲在家里会脱下鞋来只穿着袜子,悄悄走进儿子的房间。妈妈的表现给了儿子无形压力,儿子经常一夜夜睡不着觉,开始吃不下饭,学习成绩也明显退步。这更加重了母亲的心理负担,现在她只好向单位请了长假,在家照顾儿子。

  高考也成了媒体聚焦的热点。名师辅导,

天气预报,交通信息,钟点房,现场直播,考生需要不需要、喜欢不喜欢的都来了,人为地营造了紧张的气氛。专家分析说,临近高考,全社会都如临大敌。高考涉及的信息太多了,面对诸多不能确定的、无法把握的东西,家长们很容易产生焦虑。

  “高考要以学生为本,要尽可能地为考生营造宽松的舆论环境,社会、媒体不要干扰正常的考试,干扰正常的阅卷。”两年前,针对社会对高考的过度关住,教育部副部长袁贵仁希望社会和媒体不要炒作高考,不要把高考变成“高考节”。

  一些对“高考热”持批评态度的人认为,社会对高考的态度类似“强迫症”,其症状是频繁发生的不合逻辑、害怕或担心,一种表现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不合逻辑却难以克制地做某些动作。高考固然需要重视,但问题是现在明知有的做法会加重考生的焦虑,却仍然不能停止。

  一些家长经常拿过去和现在相比。比如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有的人参加高考时睡着了,因为前一天晚上家里让他去地里干活太累了,考场上安静,于是他就安心地睡了。十几年前,很多农村学生高考前放3天假,回到家里照样被要求到地里干活。同时,高考时家长最多给增加点营养,亲自接送的绝对是极少数,更不要说实行交通管制,公交出租免费接送了。

  高考是什么?

北京大学孙东东教授说:“高考意味着人生的转折。”实际上,在无学可上变为要上好大学的今天,高考不应被单单看成是人生的转折,更应该是人生的一个经历,因为上大学已经不是高考这一座“独木桥”了。

  “如果真的关心孩子,就不要人为的把考场变成战场。”北京一位考生家长说。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