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郭沫若难上大学”:中国式高考开言路找出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07/17 12:15  时代商报

  话题是从“郭沫若难上大学”开始的。

  据《中国青年报》7月15日报道,这两天是全国高考重点线以上学校录取的关键时刻。站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讲台上的几位中国大学校长,却不约而同地对中国现行高考制度选拔人才的办法,使用了比较激烈的“批判性”语言。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特地带来了他的四川老乡、中国科技大学老校长郭沫若先生早年读中学时的两张成绩单。

  从两张成绩单上的成绩看,郭沫若当时显然算不上优等生。朱清时笑着说,如果郭沫若在今天上中学,这样的成绩是很难考进大学的,即使考上了,家长和学校也一定要他上理科。像郭老这棵大师苗子肯定会被“善意”地扼杀了。

  朱校长是位开明的校长,抨击现行的中国式高考“忧郁而不悲观”。我们欣赏朱校长的的见解,也为他高考改革思路鼓掌:由各省、市把高中阶段学期末的各门功课的考试,改成统考,使高中学生平时的学习成绩有更准确的可比性。简单说,就是高考化整为零,重视高考,也重视平时的学习成绩(包括音、体、美和其他高考没有的学科),以期望彻底改变现在“一锤定终生”的办法。

  高考制度承载着太多中国人的人生重量,轻易动弹不得。目前的国情看,高考确实轻易动摇不得,它是千百万农村和基层弱势群体的孩子改变命运的有效途径,因为高考背负着重要的社会使命,牵一发而动全身,一点闪失,将以为着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增加。

  那么高考制度是不是不能改?错,高考必须改革,这是几乎所有有识之士的共识,现在的问题不是不改,而是如何去改。朱校长提出的办法是个好思路,值得我们的高考决策者参考。在体制健全的情况下,让高考分化,重视平时的考试成绩算是办法之一,我们可以去完善它,找到其中的弊端,发掘其中的优越。

  我们认为,对平时的考试成绩的重视也有问题,比如,让紧张的空气更加紧张。不改变“分分小命根”的价值判断,如此的话连平时的考试都会紧张起来,社会的神经从一次绷紧到多次绷紧,也是分外要命。

  再有,中国社会是个人情社会,现实生活中的人情现象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规则。规则严厉些,人情的缝隙就小些,如果张开自主的大门,随时而来普通的民众当然会担心其中的弊端会夸大。

  真的很难办。高考改革牵一发动全身,大刀阔斧不得,但也不可“纹丝不动”。现在最重要的是开言路找出路,各方献计多出主意少发牢骚。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为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就是要不断地改革探索,这是没有疑问的。(首席评论员:万应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