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时评:高考怎成名利场 到底在考谁的素质和面子

http://www.sina.com.cn 2006/07/17 12:17  中国青年报

  看到《谁的素质教育》(《思想者》2006年7月2日)很有触动,我是一名一线教师,在高三教学已经六七年,可谓“深解其中味”。今年,河南省考生78万人,高考录取线分数之高居全国之首。看看十年寒窗苦读的学生,二本以上上线不到百分之二十。而我的学生,依旧下定了“失败了从头再来”的决心,毅然决然地选择复读,心中阵阵哀痛——为了取得一张“门票”,孩子们还要机械地复读一年或数年。

  现在,全国各地高考录取分数线相继揭晓,正是由于各省(区、市)巨大的分数线差距,“裸考”、“全民高考”、“高考经济”、“高考移民”等等名词纷至沓来,令人目不暇接,而每一个名词的背后,都有一场角力;种种角力凸现出的是发达地区的“素质”和中部地区的“面子”。

  相对于河南这样的高考大省,某些经济不发达地区或西部内陆省份的考生,或北京、上海等地这些得天独厚的学生进入大学甚至进入一流大学,总是相对容易得多。同样的大学,同样的学费,因为不同的因素而使同是寒窗苦读学子的命运迥异。为了改变这种不公平的命运,富人通过各种渠道比如合法购房入户,来消除这种与生俱来的不公平,而大多数穷人的孩子,则必须付出种种艰难的努力,才能获得出人头地的机会。

  的确,大学对大多数学生来说,看似有无数机会,其实学生选择的空间依旧有限。重点高校对中部省份投放的指标总是有限,比如,河南的总人口数是北京的8倍多,考生总数是北京的7倍,而北大、清华在北京的录取名额投放数却分别是河南的4.5倍和4.9倍;山东的总人口数是上海的近7倍,考生总数是上海的6.5倍,而

复旦大学在上海的录取名额投放数却是山东的22倍多。重点高校对莘莘学子的诱惑,引领无数学子竞折腰,于是在这些省份重点线分数奇高。今年,北大、清华在河南的
分数线
据估计在670分以上;三本似乎是有钱人的学校,每年学费大多在一万元以上,对于工薪阶层的子女是一笔很难掂量的开支,对于农民子女无疑是天文数字;专科似乎门槛不高,但巨大的就业压力又让学子望而却步;于是上二本似乎成了大多数考生的底线。复读,复读,复读成了中部省份大多数考生成就一生的艰难抉择。

  有人说,现在的考试不像是考试,学生不像是学生。这固然包含了一些讥讽,也包含了许多无奈。有高考这支大棒的指挥,让考场变成了“名利场”,让学生变成了“考试机器”。谁都不愿复读,但为了实现自己或家长的心愿不得不复读,个中滋味谁解?考试不再是各种知识、各种能力的体现,而变为匠艺式的凿凿补补,医师式的生吞活剥。于是学生可以上到“高四”、“高五”、“高六”,像范进一样为了中举而孜孜以求。

  又有人说“存在就是合理”的,但如果我们理性地思考,这种现象决非物有所值:让千万考生的宝贵年华消耗于此,不值;让百万教师的生命耗费于此,不值;让千万孩童失去童年的欢乐,不值;让千万学子失去创造,不值;让整个社会变得如此功利世俗,不值。

  如果说30年前高考制度的恢复带给社会无穷的热望,启封了人们渴望公平公正地获取知识的权利,激发了人们通过考试展现才华的激情。那么,今天的高考是否更应与时俱进,带给人们更多的公平公正,让人们能自由地展露才华,展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魏松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