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时评:郭沫若的成绩在今天能考上大学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08/07 14:56  光明日报

  郭沫若的成绩在今天能考上大学吗?

  这是中青报上一篇报道发出的疑问。这篇报道说,在“中外大学校长论坛”讲台上,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特地带来了他的四川老乡、中国科技大学老校长郭沫若先生早年读中学时的两张成绩单。一张系嘉定府官立中学堂于宣统元年5月28日所发,郭老时年16岁,读完了中学二年

  级,成绩是:修身35分,算术100分,经学96分,几何85分,国文55分,植物78分,英语98分,生理98分,历史87分,图画35分,地理92分,体操85分。平均成绩79分,包括国文、图画在内的3门功课不及格,最差的仅35分;另一张成绩单为四川官立高等中学堂所发,第二张成绩单上,图画、习字的成绩也很一般。

  按照郭老这样的成绩,如果参加现在的中考,注定是不能被重点高中录取。参加高考,想考上北大、清华之类,更是不可能。但是,国文不及格的郭老却写出了《甲申三百年祭》《凤凰涅槃》那样明篇,考不上北大、清华的郭老却成了大诗人、大书法家、大考古学家。

  现在的教育,无论从领域、内容、制度、条件、方法等等方面,与封建时代的教育都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如此先进的教育模式和优越的条件下,为什么难出郭老这样的大师?以及,在现有的教育模式下,即使有郭沫若这样的人才坯子,我们会不会将其埋没了呢?

  这确实是值得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是不是也“寡人有疾”了呢?是不是在一些方面钻入了死胡同了呢?

  我想一个重要的罪魁祸手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其罪大焉,害人匪浅,已经到了必须声讨的地步。它禁锢孩子的思维,扼杀孩子的创造力,击碎孩子心中一个个梦想。试想,从学前班开始,从孩子刚学会说话稳当走路开始,就把考试放在第一位。将每个不同特质的孩子完全放到同一个起跑线上,通过一次次单一枯燥的考试,来分三六九等,从始到末排出名次。考出好名次成了孩子和家长最期望的事。如果总是排在最后,孩子就永无翻身之日。不但孩子,包括家长在内都觉得一切的一切没有希望了。不管这个孩子天资多么聪颖,潜质有多高。只让考试衡量一切、评判一切,甚至决定命运。这是天下一件多么令人悲哀的事情。

  由于把考试看得过重,过于强调知识的灌输,于是不断重复机械地考察学生对书本知识的掌握,催残了孩子对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孩子们没有时间玩耍,甚至没有时间梦想,他们几乎被一纸纸试卷扼杀了所有的天真和创意。以至到了大学,到了社会,谈论一个问题,就像傻瓜,总谈书上的东西和别人的观点,从来不敢怀疑和反驳。

  记得有一篇文章,作者和题目记不清了。只记得它记叙了牛津大家的教育氛围:教授每周把学生召集到自己家中,叨着烟斗朝他们喷烟,学生被喷了四年烟后,就成了成熟的学者。这当然有些夸大,但是宽松自由的学习讨论氛围,亲自动手实践的机会,会激发学生百倍的想像力和创造力。这一点是毫无质疑的。死读书、读死书,只会成为呆子。

  第二个罪魁祸手就是包围在孩子周围、让孩子躲也躲不掉的世俗和功利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影响,使躲在象牙之塔中的孩子也无幸免。对一些家长来说,急功近利的思想,望子成龙、光宗耀祖的思想,与郭老年轻时所在的封建时代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小学还没毕业,就希望孩子上一个好初中;初中毕业希望孩子考上重点高中;高中毕业希望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大学毕业希望孩子有一份令人羡幕的好职业。一步一步像一个个圈套逼着孩子钻,不管孩子乐意不乐意。一些孩子在家长和老师的催熟下,也迅速变得“小大人”一般。比如,有的小小年纪,就八面玲珑,谙于世故。中国青年报载,今年河北省飞行员招生面试时,张家口市一位高中生张羿见到面试老师第一句话就是“我从小的理想就是热爱蓝天,飞上蓝天。”当老师又问他平时的爱好时,这位17岁高中生的回答竟是“我现在天天看《人民日报》”。而张羿的班主任彭老师告诉记者:“他的书皮上贴满了港台歌星孙燕姿的照片,从来没见他看《人民日报》。”

  本是童真未泯,却如此精于心计。这样的孩子还真是了得。据说,一些学校和社会一样,孩子为了在新学期班干部换届选举的时候能当上班干部,利用各种机会给老师送礼,请同学吃饭。但是,这些精于世故、工于心计的孩子还可爱么,还有一颗清纯率真的心么,还会有浪漫、激情和梦想么,还有初生牛犊的果敢和质朴么?

  而在美国,人家的父母老师从不破坏孩子心中的梦。且不管这梦是不是付和大人的心意。一位中国教师到美国一所小学参观考察,正赶上班里写作文,题目就是我的理想。结果孩子的答案却是五花八门。一个说我太喜欢马了,长大后要去替人家养马;一个说我长大后就想当家庭主妇,生很多小孩,在家带小孩。这在中国,还不被大人和老师训斥死。

  大连海事大学的校长王祖温说,我很悲观,西南联大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培养出了大思想家和诺贝尔奖获得者,而中国50年的高等教育中培养了这么多学生,为什么一个没有。他的悲观是有道理的。如果我们不彻底改变目前教育的现状,不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不给孩子们一个自由的空间,大思想家和诺贝尔奖还会与我们无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