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加分愈发变味 中高考加分困局路向何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8/15 10:38 哈尔滨日报 | |||||||||
今年中考、高考前后,许多有关加分舞弊、造假、有违公平的事件和内幕,被媒体一层层揭开。这些报道不由得让人质疑:高考分数这么金贵,多一分少一分命运迥异,这些人凭什么占得先机?他们所获得的加分项目,是被广泛认同的吗? 中考高考升学加分丑闻多
漳州中考“加分令” 《南方周末》8月3日报道,福建省漳州市市长亲自拍板,只要纳税300万元以上,其子女中考就可以加20分。 湖南高考加分体测丑闻 6月12日、13日,湖南省应届高中毕业生“体育竞赛优胜者”统一测试举行。记者调查发现,上千“体育竞赛优胜者”是“水货”,能达标的非常少,测试现场是“搞笑”不断,许多被测试者从来就没有受过训练。 “高考加分培训”悄露脸 不培训语言、乐器,不讲解考题、答案,只传授“加分秘笈”。暑期里,一种教学生如何应对高考加分的培训班,正在上海悄然兴起。虽然学费高达3万元,但仍引起不少家长的浓厚兴趣。 “裸考”成高考新名词 今年高考前夕,一个高考新名词———“裸考”再度引起人们对高考加分的关注。北京某中学一个近50人的班级,能加20分的就达到20多人。而那些没有加分资格的,则被戏称为“裸考”。 高考加分,国家定的很明白 今年加分,最高不得超20分 根据教育部制定的《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届高中毕业考生,由省级招生委员会决定,可在考生统考成绩总分的基础上适当增加分数投档,由学校审查决定是否录取。同一考生如符合多项增加分数投档条件的,只能取其中最高一项分值,增加的分值不得超过20分。 (1)获得省级优秀学生称号者; (2)高级中等教育阶段思想政治品德方面有突出事迹者; (3)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一等奖以及全国决赛一、二、三等奖者; (4)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得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含全国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及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二等奖者; (5)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在国际科学与工程大奖赛、国际环境科研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奖者; (6)高级中等教育阶段参加重大国际体育比赛或全国性体育比赛取得前六名者(须出具参加比赛的原始成绩);高级中等教育阶段获国家二级运动员(含)以上称号并经省级招生委员会在报考当年组织测试、认定的考生。 高校加分政策:有点乱 高考加分该怎么加?教育部似乎规定得很清楚。在教育部今年年初公布的《200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规定》中,第43、44、45条很明确地规定了高考可加分、降分的具体范围,而第46和47条则规定了具体的操作方法及原则。 但各高校在具体的政策解读和执行过程中,却明显打上了自我考量的烙印。有的高校只认同国家加分政策,不认同地方加分政策;有的则两者都认同。 争议:加分成了升学不能承受之重 加分为哪些人的子女服务? 应该说加分政策的初衷是好的,但加分政策一旦变成了一些人徇私舞弊的手段,孕育出种种“幕后交易”,就蜕变成不好的了。在没有遏制高考加分腐败的有效机制、没有保证高考加分公平、公正的制度时,废除加分政策就是最公平、最公正的。 河北省曾查出多达80名假冒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有关部门不妨对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去做一番调查,看看有多少是普通百姓的子女?假冒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里有没有普通百姓子女?获得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称号的考生,无疑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典型,一个孩子在县重点中学读书,学习成绩在全校一直是前两名,且兴趣广泛,是老师公认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好学生,但他没有获得过加分的荣誉,因为他是农民的儿子。那些弥足珍贵的加分荣誉早被县领导、校领导的子女瓜分了。高考加分变成了背景加分、权力加分。 加分沦为腐败通道? 腐败产生的根源还在于制度设计上出现了问题。由于加分制度设计本身不够严密,由于对权力的制约监督形同虚设,由于运作过程的不透明不公开,致使高考加分政策在一些地方被严重异化,成了一部分人以权谋私的工具。 以上这些事实充分说明,加分程序中出现的漏洞,成了某些权钱群体的腐败通道,从而极大地损害了其他考生的权益和整个社会的公平与正义。 越来越多的人质疑,加分政策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并没有通过出台公共政策所必须经历的程序,如征求社会民意、举行听证会等,而是直接由某些部门根据部门利益出台政策,这样做是否合理? 而且,正是由于制度设计上的漏洞,致使保送加分政策在执行过程中频频出现问题。因此,如何“推进制度改革,科学合理地设计保证制度落实的正当程序,加强操作过程的监督和透明,以实现目标公正和程序公平的有机结合”,日益成为关心考试公平的社会大众的诉求。 加分政策:规范还是取消 人大代表建议清理规范高考加分政策 日前,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原局长,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洪可柱向全国人大常委会递交了《关于对高考加分政策进行清理规范的建议》函,建议“全国人大常委会组织力量对加分问题进行调研,会同相关部门对高考、中考加分政策进行清理规范”。 据了解,洪可柱一直都在关注教育公平尤其是高考公平问题,曾多次通过两会议案、接受媒体采访等形式,为维护教育公平公正发表意见和建议。 洪可柱不赞成取消高考加分政策,尤其是照顾性的加分政策,如对少数民族考生、烈士子女等的加分,因为这是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的重要举措。但是,对于一些鼓励性的加分政策,尤其是一些缺乏刚性指标的加分政策,以及明显有违教育公平公正的加分政策,洪可柱认为应该进行清理规范。对于加分过程中出现的舞弊、腐败现象,不仅要加以清理,更要注重制度保障,防止假冒。 洪可柱在建议函中指出,高考加分政策作为社会公共政策,应在制定程序上予以规范,并且广泛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成为大家都认同的制度。比如,哪些项目可以加分,可以加多少分,哪些考生可以得到这些加分,三者之间如何关联,如何保障关联过程中的公开、公平与公正,这些都要进行认真研究,并形成切实的制度保障,不留下让人乘虚而入的空子。 部分大学校长呼吁取消一些加分项目 日前,在上海举行的第三届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上,有多位校长建议,出于对教育公平的维护,有关部门应取消一些加分项目。 安徽大学校长黄德宽说:“对一些文艺、体育等特长生的照顾,应逐步过渡到由学校自主招生时,在面试中考虑,而不是在政策上进行规定。”他担心这种政策安排,会导致权力寻租。 华东理工大学校长钱旭红说:“只要这些政策存在,就必然会被一些人钻空子。”他说,对考生加分资格的审查,高等院校基本上无能为力,只能参照考生提供的背景材料,无法判断其真实性,这往往给弄虚作假者以可乘之机。 厦门大学校长朱崇实说:“还有一种加分形式也值得警惕。”加分过多,把它们当作一种优惠,会对人才的选拔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他表示,不提倡用加分的方式来鼓励某种社会行为。比如,对劳模,可以给予物质鼓励,但不能在高考中通过加分来体现。“目前,加分的项目太多了,应该做一些修正、调整”。 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认为:“尽管现在看来,给一些有文艺、体育特长的学生加分是合理的,但未来的发展趋势是逐渐缩小加分范围,而不是扩大它。”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不能因噎废食 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王旭明认为,加分政策是探索多元化人才培养的一种手段,“经好,但被和尚念歪了”。对念歪经的和尚,应坚决打击,同时也应考虑,“政策设计上是不是还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加分过程中出现了问题,不能因此而否定高考加分制度。高考加分政策是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种缺陷而制定的。现在选拔人才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全国统一考试,以高考成绩作衡量标准,对有特长的学生来说,这种选拔方式并不能反映出学生的特点。这种制度上的缺陷会把一些比较优秀的学生拒之门外,因此不能因噎废食。(本报综合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