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个孩子在寻找大学学费的路上(图)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8/17 12:09 都市快报 | |||||||||
建德严州中学毕业班贫困生样本调查 建德严州中学毕业班贫困生样本调查 助学的方式有很多,但是贫困大学生在这个暑假,到底是怎么筹集学费的;他们是否知道助学贷款、绿色通道,是我们这次到建德对贫困学子做调查想知道的。
贷款、贷款———能不能贷?怎么贷? 收到来自杭州师范学院寄来的录取通知书之后,建德三都镇的陆笑笑先到了大伯家,想借点学费,但是大伯家的儿子今年刚刚结过婚,没有余钱了; 陆笑笑又跑去了大姨家,但大姨的儿子是前年结的婚,也没什么钱,就挤出1000元塞给她,加上家里仅有的近千元积蓄,距离6655元的学费还差很多。 录取通知书上说学生可以申请助学贷款,于是陆笑笑去村委会办贫困证明,但是村干部说,新生是不能办助学贷款的,不给盖章; 她打电话给杭师院,杭师院告诉她,相关手续要9月份才能办理。 问了一圈,陆笑笑心中还是有个大大问号:我到底能不能申请助学贷款? 新生不能办理助学贷款? 陆笑笑所在的建德市严州中学,今年考上二本以上的贫困大学新生共有62人。 到目前为止,62人中有受慈善机构资助的6人(1人一次性5000元,2人一次性1000元,3人未定),受关工委资助的1人(资助金额未定),通过利群阳光活动结上对子的4人,由建设银行浙江省分行营业部资助的2人,还有由利群阳光直接资助的7人。 其余学生都要靠向亲戚朋友借、大家凑,或者打工等途径获得学费。然而我们两天多的走访发现,许多家庭早已债台高筑,学生夏君的母亲说,“我们家穷成这样,谁敢借钱给我们?”于是申请助学贷款就成了他们惟一的出路。 但对于助学贷款,他们更多是显得茫然,能不能贷?怎么贷? 陆笑笑说,村里说新生不能申请助学贷款,这让她感到疑惑。 严州中学团委的陈老师说:“现在助学贷款每个省份都不一样,有些地方多,有些地方少,还有每个学校也不一样,我们自己也不大清楚。学生来问的时候,我会建议他们打电话到被录取的大学问问。” 三个学生三种态度 建德市大同镇孟塘村刚刚实现下山脱贫,村委会主任老叶告诉我们,村里已经十几年没有出能上前三批的大学生了,潘文祥是第一个。 潘文祥在初中时候就听人说过,上大学不用愁,可以贷款,但他除了知道“贷款”两个字之外,其余的就一无所知了。潘文祥今年被南昌大学录取,“学校能贷款?那边我又没有熟人,凭我一个人过去,应该贷不到吧。” 一直以来,村民们要申请什么,都是通过村、乡镇,一级一级上去,从来没想过自己可以申请贷款。“我是打算先借钱,借不到就凑,凑不上就贷,贷款贷不到,我就给学校写申请,说情况。”潘文祥说,这是村主任老叶教他的,老叶说过,只要考上大学,总是不用担心的。 潘文祥还是比较相信借钱,但他父亲早逝,母亲改嫁,只能依靠叔叔生活,惟一在湖南榨樟树油的阿姨今年碰上水灾,亏了不少钱。他后来找到爷爷的姐姐,老人给了他千把块。另外,村主任老叶给了他500元。 和潘文祥不同,梅城镇望城村的朱宏平完全没有想过要借钱,他所在村里年年都有人靠助学贷款上大学,这对他来说已经不稀奇了。 虽然家里不知道是不是一定能贷上款,但看起来还是相当乐观,“我想要读书,就能读书。我的担保人就是我自己。” 在李家镇诸家村的夏君家,我们遇到她刚刚回家的父亲夏有昌。 夏有昌花了10元车钱去了趟建德市教育局,他想问问前阵子教育局一个针对贫困大学生的调查(实则为助学活动),夏君是不是有机会。 但是他宁愿花上半天时间跑一趟教育局,也不愿意花几分钟给女儿将要就读的浙江工商大学打个电话,那个是他的最后选择,“过几天再打电话去学校问问吧。” 对助学贷款,女儿显然比父亲更有信心一点,她翻着附在录取通知书上助学贷款的小册子,“我最好是在本地的银行贷款。学校里能贷款,不是很清楚,要贷也可能贷不上吧。” 学费、学费——到哪里筹?怎么筹? “到现在100元都借不到了。”郭文华的爸爸说。 郭文华和他哥哥高中的学费和生活费,已经榨干了亲戚朋友对他们的信任。 这个暑假,被浙江科技学院录取的郭文华跟着哥哥出去做电焊工,暑期两个月的打工最多能赚一千块,还不够缴住宿费。 郭文华坚持要上大学,但他父亲郭荣芳有点犹豫,“我想让他还是先去学点技术,但是他说大学是一定要念的。” 出去打工的不止他一个,考上临安林学院的王华锋据说在萧山打工,已经很久没有和家里联系了,家里也联系不上他,“人不知道到哪里去了。”他妈妈担心地说。 孩子暑假打工,父母为了筹集学费,更是拼了老命。 一年半之前,为了筹集李伟平(今年被浙江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录取)的学费,他的父母就出去打工了,父亲在慈溪修路,母亲在富阳给人摘桃子。李伟平放假去找母亲,帮着老板收钱,能管饭。 父亲已经50多岁了,在热辣辣的大太阳底下修路,让李伟平想起来就觉得心疼,“这种太阳,我去种了一会菜就受不了了,修路肯定更加热了。” 父亲修路一天能赚40多元钱,平时就睡在工地上,省吃俭用,过年的时候父亲带回来4000元钱,母亲也带回来1000多,学费问题基本上已经解决了,现在,父母又为了他第二年的学费在太阳底下挥汗。 “没有想过靠贷款来解决学费吗?” “贷款还是要还的,爸爸说,挺一下四年也就过去了,以后就不用还债了,现在家里还背着修房子的一万六的债务。”李伟平还说,爷爷奶奶现在年纪大了,身体也不好,如果现在贷款,以后就没钱给爷爷奶奶看病了。他报考中医药大学,也是为了以后给家人看病方便一点。 “反正我决定,以后只要我能吃饱饭,就绝对不会让爸爸妈妈饿肚子的。” 家里最困难的看起来最轻松 相比之下,家里最困难的高兰兰(今年考上嘉兴学院应用数学专业)倒是最轻松的一个。 家住梅城镇的高兰兰家没有电话,远在新安江的高兰兰的姑姑叫我们不用担心,只要说起“有个哑巴的女儿考上了大学的”,没有几个人会不认识。 高兰兰是一个月大的时候被她父亲捡来的,又聋又哑的父亲一直是单身,靠擦鞋为生。去年还被车撞了,落了个半身不遂。我们去的时候高兰兰正在洗衣服,她现在最主要的工作就是照顾爸爸。 她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受到社会资助,加上学校减免,学费基本不用发愁。 这次上大学,高兰兰已经填写了五六张受助申请表了,其中慈善总会一次性给了她5000元钱,学费不够部分,她可以申请助学贷款或学费减免。至于生活费,她和许多贫困学子一样,决定靠勤工俭学来挣。 有人想放弃有人不要资助 刘远康今年被浙江大学体育系录取,照他自己的意思,不想去读大学了。“我想出去闯一闯。”他说。 但他父母和姐姐怎么都不肯,姐姐18岁的时候就到杭州来打工,已经8年了,她告诉弟弟,“只有读书这一条路。” 刘远康这次的学费大部分都是姐姐解决的。姐姐开始在杭州打工,后来就在市场上顶下个铺子卖衣服,虽然钱还没有付清,但总算好一点。可是姐姐自己的小孩也小,而且刚刚离婚,负担也不轻,但还是全力资助弟弟念书,这让刘远康很不好受,“姐姐原本初中毕业考上了师专的,但是家里不让念。” 在贫困生中,章志英是个另类。刚被浙江工商大学录取的她决定:申请助学贷款,放弃利群阳光的资助。 “这是我自己决定的,我跟父母商量了一下,我跟他们说,贷来的钱到时候我自己还,家里同意了。” 章志英家其实还欠着不少债的,哥哥动了两次大手术,然后结婚花了不少钱。去年爸爸养鸡,又亏了一两万。 “我不知道大学毕业后要花多少时间来还债,不过还是觉得这样好一点,别人的好心,我心领了,但是我不知道怎么报答,里面有一份人情在。” 市委书记含泪批示 我被他们深深感动 夏君的父亲所惦记的贫困大学生调查,实际上是建德市资助贫困学生的一个“圆梦行动”,建德市教育局负责资助贫困大学生的程建全老师告诉我们,这个活动已经搞了两三年了,但是今年劲头特别足,这同快报的利群阳光活动还有很大关系。 6月30日,建德市委书记陈春雷看了《阳光直通车风雨走建德》的报道之后,专门做了批示:“《都市快报》替我们做了件大好事,给我们建德做了很好的宣传。这篇报道我仔仔细细地读了三遍,我深深地被他们那种不畏艰难、顽强拼搏、自强不息、勇于胜利的精神所感动,不禁潸然泪下。” 程老师告诉我们,今年建德市五批以上的考生有2600多人,但二本以上的贫困生就有130多人,占了10-15%。这次“圆梦行动”,市里的资助标准分4000元、3000元、2000元三档,一共资助五六十名大学生。(记者:余星池 夏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