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留学出国 > 正文

“海归”成“海待”留学到底值不值?(组图)

http://www.sina.com.cn 2006/08/25 10:40  人民网-市场报

“海归”成“海待”留学到底值不值?(组图)
图1

“海归”成“海待”留学到底值不值?(组图)
图2

  留英硕士竞争村委会主任、海归女生成了殡仪馆整容师……翻看近两年的报纸,“海归”变“海待”早已算不上什么新闻了,大多数人一直把原因归结为“海归”们对工作的挑剔。但事实上,越来越多“海待”的出现,凸显了“海归”竞争力下降的现实。据了解,这几年每年出国

留学的人员都有十几万,出国越来越容易,有些人还是抱着“出国镀层金”的想法,选择去一些不是很有竞争力的国家或是二三流的学校,几年下来并没学到什么真东西,甚至有极个别人不惜造假,弄假洋文凭骗人。因此,洋文凭含金量的降低,让更多的雇主面对洋文凭时更加理性,近一段时间甚至已经有人开始把“海归”与“人才”拆分开来。

  低龄留学,留出眼高手低

  “海归“的孩子越来越多,年龄也越来越小。但部分“海归”孩子的前途似乎并不像父母原先送他们出去时设计得那般美好。

  “这出国留学是不是也跟黄花鱼似的论‘拨儿’?”刚刚从首都国际机场回来的石女士略带抱怨地告诉记者。由于8月中旬是国外很多学校开学的时间段,她因此在一周内到首都国际机场送行就多达5次,这些孩子的年纪一个比一个小,最大的不到22岁,最小的才16岁。

  16岁的,是石女士的侄子,去年参加的中考。由于成绩实在不好,一方面父母担心他上普通高中会跟不上进度,一方面又不愿让孩子随便上个职高之类的技术学校。于是,他们咬了咬牙找了家中介把孩子送去了新西兰。“上完高中直接读本科、研究生,回来怎么也算是个高级人才。”石女士转诉了孩子父母的期望。

  然而,这个美好的愿望在达成前要付出的代价并不低廉。到了新西兰,孩子先要过的是语言关,当地语言学校一周课时要2000元人民币左右。根据孩子的英语程度,这笔费用少说也要交半年,而高中学费在6万人民币左右一年;大学视专业不同而定,如果不学医学之类的热门专业,平均差不多8万元人民币;研究生费用略高于大学费用;而生活费,一般一年1万新币左右。如果算上来往机票,一个小留学生从高中读到研究生花费几十万人民币是很正常的事。好在新西兰允许16岁以上的学生每周有20小时的打工时间,视工种的不同而定,每小时能有50至60元人民币的工资收入。但根据“过来人”的经验,如果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打工,收入与支出相比绝对是杯水车薪。

  巨额的留学费用是很多“海归”在寻找工作时表现得极为挑剔的主要原因。“花了那么多钱学回来,如果只找个每月几千元钱的工作也太不值了。”小艾的回答代表了相当一批“海归”的心情。

  从澳大利亚学成归来的小艾,刚回国时心高气傲,曾给自己订了找工作的“三不”政策:非跨国大企业不去,年薪低于10万元不去,工作地非大城市不去。可结果,回国一年多,除了打过几份以教授口语为主的零工外,竟然没有签下一份长期的工作合同。小艾无奈地发现:“海归”这个原来被挂着光环的字眼现在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力。

  “现在大多数企业都非常务实,他们要的是马上能进入工作状态的员工。”由于有了多次失败的教训,小艾的姿态已经放低了不少。在最近的一次面试中,用人单位问小艾薪资要求时,他只提了每月4000元,而最后用人单位还是挑选了一个国内重点大学的本科生,认为对方的工作经验更多。小艾的经历在“海归”之中并不鲜见,在北京的海归俱乐部中,类似经历的人一抓一大把。

  从某种程度上甚至可以说,现在“海归”的身份已经成了小艾等人找工作的拦路虎。一提到“海归”,很多用人单位的第一反应就是“华而不实”,进而退避三舍。他们真正想要的是那些既有国外文凭又有工作经历的“海归”。这些人往往具有极强的专业能力和良好的知识结构,同时具有若干年工作的经验,拥有丰富的人际资源网络。而不少用人单位反映,一些低龄留学归来者,往往多数只有一个“国外知识贵族”的表象,没有实际工作能力,却动不动就嫌工作条件与国外相比有多大的差距……没有几家企事业单位愿意高薪去教授一个学生如何工作。

  学成归国,巨额学费换来“NEET”生活

  由于最初没有充分的准备,许多留学者在“海归”之后并未闪光。他们见过了海那边的风景,却仍然没有学会任何“游泳”的技巧。

  “NEET”是“Notin Education Employmentor Trainning”的英文缩写,中文意思是既没有正式工作,也没有在学校里上学,更没有去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必须依靠家人为生的青年人。记者调查发现,现在有相当一批“海归”在父母付出了大量金钱对其进行培养后,却甘心的在家里过起了“NEET”生活。

  能够把孩子送出国门的家庭基本上经济条件都比较优越,刘力就是最好的例子。他的父亲是山西一位事业有成的商人,每年的纯利润据说在百万元以上。小刘原本留学美国,但因不太适应环境,最后辗转到了新加坡。在新加坡,小刘最大的收获是结识了现在的妻子,从新加坡回来后,家里人就为他们办了婚事。

  在家人的鼓励下,夫妻俩结伴去了北京,在亚运村花5万元租了一套房子,然后就开始找工作。但由于他们在新加坡学的是经济管理专业,并且只拿到了本科学历,这种学历在北京找对口的工作并不容易,即使找到,月薪也只有3000元左右。夫妻俩前后找了几份工作,都因受不了紧张的工作节奏和严格的管理制度而辞职。半年之后,两人就扔下房租还没到期的房子回山西了。

  “其实这样的生活也很好。”刘力告诉记者,现在他们和父母一起生活,没有生活上的开销,家里每月给他们一笔固定的零花钱,父亲的公司还给他开一份工资,勉强够日常应酬。每天的生活也比较固定,妻子的日常活动只有3件事,与朋友逛街、上美容院、陪母亲的朋友打牌。而刘力每天下午的大部分时间都在网吧打游戏,偶尔去一下父亲的公司。

  由于多半家境富裕,不少“海归”回国后不愿意找一份工作朝九晚五的去赚取他们认为“微薄”的工资,而是像刘力一样向父母伸手要钱,挥霍着青春。

  此外,还有一部分人的“NEET”生活似乎完全是“不得已”。“我去北京吧,那里跨国公司多,我先干上几年熟悉熟悉国内环境,顺便积累一下工作经验和启动资金,然后就自己创业!”周先生一开始听到儿子的豪言壮语时心情极为愉悦,高高兴兴地拿出路费和生活费帮助刚从俄罗斯学成回国的儿子走稳第一步。然而,接下来儿子今天说“哈尔滨更需要俄语人才”、明天又讲“上海才是中国面向社会的窗口”……周先生目不暇接之余,儿子的工作已经换了七八个,没有一个做得长不说,要钱的电话却打了不少。

  周先生家并不富裕,只是为了让孩子有个更好的前途才咬牙供他出了国。当年千挑万选选择了留学费用相对便宜、却又名校众多的俄罗斯,为了儿子专心功课,周先生没让儿子在课余时间打工,而是自己和老伴各自多找了份兼职。几十万花出去了,周先生虽不指着儿子如何回报,但也盼着儿子学成归来找个好工作,成家立业、光耀门庭。但最终事与愿违。

  其实,无论是“NEET”还是“海待”,究其成因还在于他们当年“出海”时就没有一个充足的准备――由父母建造好结实的船只、由父母看好了的风向、甚至还由父母亲自把舵……于是“海归”之后,他们见过了海那边的风景,却仍然没有学会任何“游泳”的技巧。这样的“海归”除了一口或许流利的语言外,和“人才”很难搭上边儿。

  工作经验,新时期提出新要求

  海归和国内大学生在国内求职就业已经站到了同一起跑线,即便你去了不错的国家,上的是知名学府,雇主也会更看中你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

  还有一批“海待”,他们留学的国家很强,留学的学校也是知名学府,但是回国就业时仍然遇到了不小的挫折。

  王蕾今年23岁,是一名有两年出国留学经历的“海归”。2004年从北京一所重点大学经济学系毕业以后,她放弃了一份已经找好的工作,选择了去英国约克大学攻读社会学的硕士学位。约克大学是英国排名前十位的名校,王蕾认为,自己毕业以后,一定能找到更好的工作。但是从今年3月回国以来,她在北京找了4个多月的工作,结果却令人非常失望。

  王蕾说:“一开始呢,我还是投那些知名企业,后来听朋友说现在找工作非常难,所以中型企业也开始投。”为了能尽快找到工作,王蕾不仅降低了对招聘单位的要求,连工资标准也是一降再降,尽管如此,她仍没有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

  记者问她:“你认为找工作最大的障碍是什么?”王蕾毫不犹豫地回答:“没有工作经验。”王蕾表示,她想从事的是像秘书、助理这样的行政工作。而这样的职位,几乎都要求求职者具有1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但是,本科毕业就直接出国的小雷从来没有工作过。不仅如此,因为她所学的社会学专业,是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留学期间,她连正式的实习或兼职也没做过。没有工作经验,成了阻止王蕾迈进职场大门的最高门槛。

  就在王蕾为找不到工作而苦恼的时候,她在网上偶然发现,北京有个海归俱乐部,里面有很多和她经历相似的人。海归俱乐部发起人王国伟介绍说,俱乐部里的海归主要是一些本科毕业就直接出国,或者连本科都是在国外念的、完全没有工作经验的人。因为现在的企业都很实际,都要求能直接上手工作的。所以,这部分人找工作最难。

  有专家指出,没有工作经验也是国内大学毕业生就业求职遇到的一个主要障碍,这更说明,海归和国内大学生在国内求职就业已经站到了同一起跑线,即便你去了不错的国家,上的是知名学府,雇主也会更看中你的实际工作经验和能力。这其实也给那些海归和即将成为海归的人提了醒。

  编者按:

  今年7月初,数学大师丘成桐炮轰

北京大学从海外引进的多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造假:并没有达到在国内工作9个月以上的要求,未尽到教学义务却领取“全职”高薪,实际上扮演着“假海归”的角色,一时间引发了空前的讨论。这场讨论除了把北大推上了风口浪尖,也引发了人们对于“海归”的重新认识。“海归”,也就是出国留学又回国来求职的一群人。前几年有个说法,叫做:“出国镀层金,回国拿高薪。”那时候“海归”是个新名词儿,一听说谁是出国留过学的,是海归,大家是既羡慕又佩服。可是最近两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儿,叫“海待”,意思是从海外留学回来却找不到工作,在家“待业”的人。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海归”已不再是精英了吗?这些“海待”又是一些什么样的人?本报记者通过调查,带我们走近新时期的“海归”一族。

  “大话”留学(链接)

  海龟(海归):归国留学人员。

  海带(海待):归国留学人员回国后暂时待业者。

  海藻(海找):归国留学人员中不断找工作仍找不到合适工作的人。

  海草:海外归来的因学术学历背景不高、难以找到好工作的归国留学人员。

  海鸥:目前频繁往来于国内和海外,从事商务贸易活动的留学人员。

  海根:一批较早出国的留学人员,在国外已经拼搏多年后,愿意“落叶归根”者。

  海派:由海外跨国公司或海外机构派遣回国,担任驻华机构代表或中高层管理人员。

  海泡:已经学成或接近毕业,虽然非常想回国发展,但又对国内发展态势不是很了解,左右为难地“泡”在留学地者。

  海狮:“海归”大师级人物(指学术界权威)。

  海鲜:归国留学人员受到重用者。

  海参:“海归”学生,特指没有工作经验者。 (记者 王立嘉)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