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反思:北大教授美国当保姆无关职称只关生活

http://www.sina.com.cn 2006/09/04 11:27  红网

  在美国,北京某大学物理学教授黎华当保姆,有3个东家;北京一家研究所做研究员余筠在照顾3个小孩和3条狗,北京大学教授陈薇当了10年的保姆。(9月3日《环球时报》)报道中记者引用中国古话“人离乡贱”,这虽然不代表媒体看法,但却很有中国特色。

  中国特色特在何处?比如身份有贵贱之分。“高贵”的教授不能做“低贱”的保姆,陈薇长时间不敢对外透露其北大教授身份,有心理障碍,就是这种社会心理的折射;比如职
业、地位能升不能降,降了就丢自己的面子,丢家庭的面子,丢单位的面子,在国外还要丢国人的面子;比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分工意识强,“劳心者”高于“劳力者”,文化人要做文化事,一定要“专业对口”。

  但,三教授在美国做保姆,都是为孩子,为生活。在生活、家庭需要的前提下,一切高低贵贱之类的质疑都没了力量。做不做保姆无关大是大非,只关乎个人的生活。所以很让世人吃惊的“北大教授在美国当保姆”,要改成“中国父母在美国求职”或“中国人在美国谋生”才好,后者不奇怪,前者的“亮点”就难抢人眼。

  耐人寻味的是,在美国合法的求职能得到理解,大学生涮碗洗盘很正常,总统离职后为人家粉刷墙壁不奇怪,写书做广告不奇怪,而在咱们这里却不一样,博士生做起“破烂王”就是特大新闻,作家擦皮鞋就不得了,省长退休当农民就成了关注的热点。这真应了一句古言:“桔生淮南则成枳。”说到底,就是就业环境,是社会心理,是历史的遗传,是旧难观念除新思想难兴的问题。

  所以教授在国外找到什么样的职业,是次要的问题。他们有满意自己的生活,这就够了。我们也没有必要曲解其生活方式,曲解其就业形式,笔者称之为“生活主义”,即从生活的需要的角度选择就业,而非“就业主义”,即以就业方式评价

生活质量,或者“面子主义”,为了面子不珍惜可以拥有的生活方式。这是现实的,非个人可改变的现实。

  值得欣慰的是,网民对这些教授给予了理解,虽然也有“穷”的同情,所谓的“人才浪费”之类的高帽子,少有人拿出来了。这是一种成熟。但网民的进步并不意味着所有人的进步,在我们身边还有诸多抱着老思想不放的人,他们拿老思想看人,也拿老标准卡自己,这是很可悲的事情。(龚明俊)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