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辣评:写进教育法 重点校重点班会“叫立停”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09/04 11:38  光明网

  重点校、重点班将成为历史,学校要均衡编班,均衡配置校内教育教学资源。从今年9月1日开始,随着新《义务教育法》的正式实施,教育部明文要求各地不能利用公共教育资源集中建设或支持少数窗口学校、示范学校。(8月28日《中国青年报》)

  近年来,类似的“叫停”不时见诸媒体,早就让公众产生视觉疲劳了。上世纪90年代,教育部就明文正式提出“不应在义务教育阶段再分重点校、非重点校”;此前不少地区
也都纷纷宣布取消“重点校”,改建“示范校”。可结果却是“换汤不换药”——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方水,原来的“重点校”依然是家长们择校的首选。

  众所周知,我国的重点学校制度始于上世纪50年代初,当时的思路是集中力量办好一批重点学校,通过层层选拔尖子,为迅速实现工业化和建设强大的国防力量培养和输送人才。改革开放以后,基础教育阶段延续了这种通过竞争、筛选、淘汰,以培养少数“尖子”为目标的精英路线。各级政府层层设置重点学校和重点班,在教育经费、生源、师资等各方面向重点学校倾斜,最终形成了等级化的公立学校,人为地制造少数名牌学校和大量薄弱学校。

  义务教育作为整个社会的公共产品,在资源分配上应该体现出公共性的要求,应该让大众享受公平、均衡的教育机会。虽然这个观点早成共识,但重点校、重点班却屡叫不停。在一些地方,今天取消了“重点校”,明天又冒出个“示范校”,后天又搞什么评比排行,有意或无意地引导着好学生、好师资、好的管理层以及大量投入流向所谓的重点学校,以至连幼儿园都开设了重点班!

  重点校、重点班为何“叫而不停”?一是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谁都希望给孩子一个好的教育,为孩子考上名牌大学提供有力保证;二是教育成了地方政府的形象工程,学校的硬件设施、师资力量和升学率的高低往往是学校领导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政绩;三是教育基础设施和教育资源的差异已经构成,在短时间内无法消弭;四是随着学校收费自主权的扩大,“择校费”成了众多重点校创收主渠道,这样的“肥肉”谁舍得放弃?

  由是观之,要使义务教育实现均衡,走出重点校“叫而不停”的困局,政府必须动用行政力量来调配教育资源,通过有差别的政策逐步让所有中小学校具备同一水平线上的实力,让所有学生享受到同样标准的教育资源,包括同样水平的硬件和软件,确保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权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也要转变观念,加大对教育观念、教师素质、科研能力、管理水平、教学效率等软资源的优化及培训力度,避免隐性失衡现象的再度发生。一旦教育资源实现了基本均衡,学校之间都差不多,家长才能从“择校”的痛苦中解脱出来。

  实现

教育公平需要过程,绝对的公平也不可能,但努力为所有学校的成长创造平等竞争的社会环境,走扩大优质资源和均衡发展之路,应成为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永远追求的目标。如果政府领导在这方面依然难遏政绩冲动,把重点校(示范校)建设当做“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如果取消名分差别后的学校仍然与当初的重点一样靠多吃多占取胜,其他学校根本不可比、不可学;如果贫困生和成绩差的孩子永远只配进普通学校,那么,即便把“叫停”重点校、重点班写进了《义务教育法》,最后也可能会沦为一纸空文。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