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棒喝:火车不是推的 诺贝尔奖不是预测出来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09/08 11:01  红网

  在北京举办的诺贝尔奖获得者论坛上,中科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员朱祯在人民大会堂接受采访时认为,在今后20年内中国有人会获得诺奖是有可能的。中科院微生物所所长助理刘文军博士预测,中国最先可能摘取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9月7日《华夏时报》)

  与中国成功申办并将成功举办奥运会令国人自豪相比,正在不断强大的中国尚无人获
得诺贝尔奖,这成为国人心中一个尚未解开的结。诺贝尔奖总是不间断地刺激着国人的神经,似乎在提醒着国人:还有大奖在等着我们呢!

  与科学领域的任何一种奖项一样,诺贝尔奖也有它永难克服的不足和无法弥补的缺憾,世界上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越是好的东西,关心的人就越多,就越容易招惹是非。但是,无论你持有何种看法,你都不得不承认,诺贝尔奖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声誉最好、影响最大的一个奖项,就像足球界的

世界杯,没有人不想捧得这顶桂冠。断然拒绝与过高估价诺贝尔奖,同样是不明智的。对于我们来说,问题仅仅在于: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但是“20年内中国有人会获得诺奖是有可能的”的时间表有充足的理由吗?除了能说明我们对诺奖的渴盼之外,有实质价值吗?除了能提升一些虚荣的民族自尊之外,真能帮助我们获得诺奖吗?

  当我国的电影、音乐等于从国外捧回一个又一个国际大奖得到世界尤其是西方文化的认同和肯定时,我国的科学家和作家们却深深地感到失落和遗憾,失落于举世闻名的诺贝尔奖与中国无缘。但这种失落和遗憾并没有淡化郁积于国人心灵深处的诺贝尔奖情结,反而更强化了这种情结,科技领域是如此,文学领域更是如此。

  正是在这种状况下,“中国最先可能摘取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也出笼了,从本质上说,这与诺奖时间表的初衷如出一辙,但是真的如此吗?有人通过对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学术经历进行统计分析,找出了取得成功的基本要素特征:具有多学科的大学教育背景,获得过博士学位;与主流经济学界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在开始从事导致后来获奖的研究工作前,经历过工作场所的变动;在黄金年代取得科学突破并发表了里程碑性的研究成果;主要研究活动一般是在大学里进行的,课题绝大多数都属于基础性的纯理论;担任的基本都是学术性职务;花甲之年才登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领奖台。运用比较方法,对照我国经济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分析差距却发现,

中国经济学界将极有可能重蹈自然科学界的覆辙。原因何在:我们在很大程度上,把经济学研究当作应用性研究,往往不加区别地要求学者的研究服从某项实际需要,从获得重大突破的角度看,应用性研究一般是不具备优势的。而且,我们往往习惯于让稍有成绩的学者走上领导岗位,在客观上导致这些学者不能专心研究,从而无法产生有份量的科学著作。

  《南方周末》曾载文认为,认为中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难以得到诺贝尔奖。诺贝尔化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本特诺登说:颁发诺贝尔奖的宗旨是奖励那些率先提出可改变他人思维方式的观念的人。是时间表的设立让人清醒还是上述话语呢?时间表从本质上说是好看不中用的,如果仅仅是笑谈也就罢了。诺贝尔科学奖是可遇而不可求的。我们不应该刻意追求什么奖励,播下什么种子,就会收获什么果实。(作者:朱四倍)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