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反思:高考改革 风往哪一个方向吹 | |||||||||
---|---|---|---|---|---|---|---|---|---|
http://www.sina.com.cn 2006/09/22 11:09 潇湘晨报 | |||||||||
日前,教育部2007年新课标高考大纲近日出台,对广东、山东、海南及宁夏四省区07年高考新方案做出详解,为这些省设定了具体的考试模式。此外,江苏高考出台新方案草案,规定08年江苏高考只考语数外三门课目。 此次高考改革方案对现行的教育教学与招生录取,势必产生极大的影响。因为教育部2007年新课标高考大纲,是高中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高考能否与课程改革顺利接轨
必须承认,改革者是希望籍此来推进素质教育,减轻课业负担,促进选拔人才,祛除以往聚结于高考身上的种种弊端,来使高考更为科学合理,更具有人文性。这些,都值得我人们赋以足够的敬意与期待。 问题是,这样的高考改革方案的施行。能不能承载起这样的美好预期呢?对此,我们必须冷静思之。尽管说,这些高考方案能够对中学教育模式产生指挥棒的效应,但是,这样的指挥棒,却仍然无法为高考指明一个“制度性出口”。因为这些改革方案,仍然还是停留在考试模式的调整上,仍然是从以往的一种模式转向另一种模式而已。这样的反反复复,这些年我们经历了太多太多。 以江苏只考语数外为例,在这样的高考指挥棒下,学生在对待科目必然厚此薄彼。这样就使中学的科目设置无法承担起素质教育的重任,对中学课程改革只会起到极为不利的影响。而且,这样的高考改革,并不是对“一考定终生”的高考体制拨乱反正,应试教育的本性并未改变,学生只能埋头于语数外的题海之中,而学习内容的单一枯燥,甚至可能加重学生的沉重与负担。 值得强调的是,高考改革必定产生相应的博弈效应,而仅仅停留在考试科目选择上的高考改革,只会一面制造既得利益者,一方损害人文发展与科技创新。众所周知,学生有着强烈的文理思维倾向,以江苏只考语数外为例,这样的改革,势必使那些逻辑思维较强、头脑灵活的理科尖子生吃亏,最终损害到科技创新的发展。而且,这样的改革,本身也不利于高校对人才特征的甄别,损害到高考的选拔人才功能。 高考是个教育问题,同时也是个社会问题。当前高考倍受诟病,既与高考的形式、内容与教育发展的不适应性有关,也与当前高考无法适应社会对人才发展的需要有关。当前高考改革,总是走不出“形式怪圈”,让人不知道高考改革的风到底往哪一个方向吹,这委实令人遗憾。所以,高考改革,不能简单地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它必须求得教学与考试、考试与招生以及教育与社会等环节上的协调和谐,必须从相关体制出发,使高考真正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的发展需要与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本报评论员 单士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