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中国的差生为何到了美国就成了天才?

http://www.sina.com.cn 2006/09/26 11:24  红网

  8年前,王楠子是上海某中学一个“标准的差生”,经常被老师“重点关照”,无奈之下赴美读书;8年后,王楠子成了全美动画比赛个人组冠军,被老师表扬“是个天才”。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促使他的父亲向国内教育现状发难。(见9月25日《东方早报》)

  晏子曰:橘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王楠子在国内是“枳”,到了美国成了“橘”,“中枳美橘”,所以然者何?教育水土异也。

  诚然,一所中学、个别教师所为,不代表国内所有学校、教师所为,一个人的遭遇也不具有普遍的代表意义,但王楠子这个典型,无疑折射了中美教育制度的巨大落差。比较而言,中式教育注重对知识的积累和灌输,注重培养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尊重,注重对知识的掌握和继承,以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而美式教育更注重尊重学生的个性与兴趣,培养学生独立运用知识的能力,鼓励学生对知识和权威的质疑、批判精神。

  两种教育理念表达了对待知识的不同的态度,中式教育表达的是对知识的静态接受,美式教育则表达的是对知识的动态改变。这一静一动之间,反映了两种教育理念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差异。两种教育的优劣在“国际奥林匹克竞赛”与“诺贝尔奖”之间得以直观体现:中国的中学生年年都可以拿国际奥林匹克竞赛的大奖,却没有任何成年人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美国很少中学生有拿国际奥林匹克竞赛奖,但美国的成年人却是世界上拿诺贝尔科技奖最多的。

  其实,即使在中国古代的教育家,也明白尊重教育对象的个性,鼓励自由发展的重要性,诸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天生我才必有用”等名言都说明这一点。只是当教育被绑上科举的战车之后,个性发展也就有为一种不可多得的奢侈。即使到了今天,中式教育之弊成为众矢之的,屡遭社会诟病,但出于强大的体制惯性与顽强的“懒政作风”——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方针、教材、教案、答卷、评价标准成本最低——因此,充分尊重受学生个性的素质教育喊了若干年,至今仍然停留在墙上、报上,应试教育愈演愈烈,丝毫不见败退之势。

  不论一种教育体制对于掌握静态的知识体系有多大的优势,当它把教师变成知识传声筒,把学生变成“读书机”,将学生的个性与创造力扼杀得荡然无存时,政府就应该反思,并逐步纠偏,不能知错不改,一错再错,不能让教育成为中国这只“木桶”那块最短的“桶板”。(作者:练洪洋)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33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