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助贫寒学子上大学 > 正文

一位高校教授的回忆:我也曾是北大的贫困生

http://www.sina.com.cn 2006/10/10 15:52  四川在线-天府早报

  除了经济方面的窘迫,近几年来,高校贫困学生已成为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它不但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健康成长,并由此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而作为上世纪50年代北大贫困生的代表,成都理工大学地质学教授刘兴诗讲述了自己的故事。他认为:所谓贫困生自卑是这几年才有的,以前根本没有。他遗憾地表示:这个现象越来越严重,影响到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应该引起注意。同时,他表达了对现在贫困生
的一种希望——克服理想危机感,必须要有明确的人生理想。

  回忆

  北大的贫困生没有一个人自卑

  1950年,解放初期,国家需要大量建设人才,在这样的情况下,我考入

北京大学地质系。那时候,家中丧失了一切不动产,又没有其他积蓄。1951年,父亲突然中风瘫痪,一躺就是10年。我一下子断绝了经济来源,只有依靠助学金继续读书。

  路边啃馒头不觉得寒碜

  1952年,我因病休学返校后,从地质系转到地质地理系自然地理专业,从一年级重新读起,又多了4年学习时间,经济负担更重。班上16个人,几个贫困生中,我是最穷的。当时北大的助学金分3等:甲:4元;乙:3元;丙:2元。我拒绝了每月4元的甲等助学金,只接受了每月2元的丙等助学金。

  生活自然俭朴得不能再俭朴。5分钱一根的冰棍,几年内吃过几根,记得一清二楚。电影,自然是不能看的。后来每个星期六的晚上,班上的文娱委员就塞给我一张白色的免票,才能跟在同学们的后面去看一场。

  当时进城远,偶尔进一次城,只能借一辆自行车,早上在食堂里多拿两个馒头,夹一块咸菜带上。在繁华的王府井、西单的路边坐下来,没有一口水,自己慢慢啃,身边就是流溢出阵阵香味的餐厅、小食摊什么的,自己也不觉得寒碜,办完事情立刻就骑车回学校。

  艰苦的磨练是一笔财富

  那时候没有钱,寒暑假不能回家,就整天泡图书馆,不管什么书都看,倒也苦读了许多古今中外书籍,成为了现在的思想财富。由于物质缺乏,有时候,饿着肚皮干一天,也是常有的事情。这样的生活锻炼,加上后来的艰苦野外生活,对我有很大的好处。直到今天我进了城,也习惯不吃零食,以步代车。

  50年代,整个国家环境不好,个人生活环境更不好,但北大的贫困生没有一个自卑,因为都有很明确的人生理想:投身祖国的建设中。要知道,贫穷不是耻辱,没有志气才是最大的耻辱。

  这样的事例太多了,我说给孩子们听,他们不以为然说:“时代不同了,哪还过那样的日子。”我却认为,艰苦生活的磨练,是一笔珍贵的财富。说起来,我真要感谢那个阶段的穷学生生涯。既锻炼了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刻苦认真的学习态度,也有更多的时间、更大的动力来拼命攻读各种各样学科的知识。

  思考

  贫困生不仅是现象也是问题

  最初了解到学校里有贫困生一天生活开支仅两三元钱,刘兴诗教授急了:“真的有这么困难的学生吗?那要找到,帮助他们啊。”

  也许是自己的经历,让刘教授特别关注贫困学生。在他看来:贫困生不仅是个社会现象,也是个社会问题。“教育费用,很容易使一般家庭迅速致贫,更别提家庭条件本来就差的家庭,比如说山区、农村、城市低保的阶层。”刘兴诗老师指出,“对这些家庭而言,学费是难以解决的天文数字。”

  2006年7月3日,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布《中国贫困高考生调查报告》。报告中指出:教育支出是贫困高考生致贫主要原因,82.3%的贫困高考学生家庭贫困的主因是教育支出。

 [1] [2] [下一页]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