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教育 > 教育时评 > 正文

北京一校长提出全新教育方式:一星期上四天课

http://www.sina.com.cn 2006/11/10 11:12  今日早报

  关注国际教育创新大会

  昨天,中国杭州国际教育创新大会第三阶段在下城区拉开帷幕,大会分国际理解教育研讨会、全国百名校长论坛、0—6岁学前教育发展论坛和创新教育发展论坛四大版块进行。

  学前教育发展论坛

  NO.1

  没看完的电视

  爸爸帮忙看完

  学前教育发展论坛上

  专家为家长指出误区

  早报讯 很多家长都感觉现在的孩子太有自己的主张和个性,越来越任性,究竟是该强制还是放任自流,家长们感觉有些无所适从。在创新大会“0—6岁婴幼儿学前教育发展论坛”上,一些教育专家用自己的经历为家长们指点迷津。

  教育专家简楚瑛教授先举了个例子:她有两个朋友,都是采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学习钢琴,但当这两个孩子长大后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反应。虽然都学有所成,但是一个感谢母亲的强制,使她能够弹得一手好琴;一个却表示憎恨,甚至都不愿意再触碰钢琴。“所以说教育孩子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有时候不是一味的强制或者放任自流就能解决问题,要根据孩子不同的特点,家长慢慢去探索,寻找适合自己孩子的一套方法。”

  例如吃早餐的问题。简教授的儿子在上一年级时经常不愿意吃早餐,她的解决方式是:“我告诉他,18岁以前你跟我说不吃早餐的问题,我都会说不行;18岁以后有选择的自由。现在,至于要吃什么早餐,中式的还是西式的,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商量。”

  吃饭的问题可以这样解决,那么看电视呢?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吕敏提到了这样一个个案:已经到了该休息的时间了,这个时候孩子却被一个精彩的电视节目吸引了,不少家长可能会采取强制措施,用命令的方式强迫自己的孩子上床。他却提了这样一个建议:“可以尝试着跟孩子说,现在你去休息,因为不能影响明天的学习,没有看完的节目爸爸帮你看完,明天告诉你情节,或者说爸爸帮你把节目录下来,明天找时间再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难拒绝。慢慢地,按时上床睡觉不再是一项强制性的工作,而是成为孩子的一个自觉习惯。

  百名校长论坛

  NO.2

  早报讯 上四天课,再给孩子一天时间玩个痛快!这样的教育方式或许令杭城不少学校暗暗吃惊。在昨天的全国百名校长论坛上,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整体改革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育才学校校长王建宗的教育方式让与会代表感觉耳目一新。

  打

棒球也能“打”进
清华大学

  在北京市育才学校,喜欢文体的孩子们被统一安排在了一个班级中,上完常规的六节课后,当别的班级要继续上补习课程的时候,这些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由选择活动项目,比如小号,比如棒球,有专门的辅导和培训。

  “在我们学校从来不压制学生的兴趣爱好,而是会创造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王校长肯定地说。

  谁说在高考制度面前一切爱好都要低头?北京市育才学校用他们的方式向社会和家长证明:不是一定要靠优秀的文化成绩才能进名牌大学。王校长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我们学校有吹小号吹进清华的,还有打棒球打进清华的。”最关键的是,孩子们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体会到了快乐。

  给孩子一天时间玩个痛快

  王校长始终认为:现在的教育太远离自然,孩子们失去了太多玩的机会,而自由是创造的前提,孩子们失去了自由,也就会渐渐失去创造的能力。因此,在注重孩子个性教育的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教育方式:发展自然体育,上四天课,再给孩子一天时间玩个痛快。

  “刚提出这个想法的时候也遭遇了很多质疑声,五天的课程合到四天上,这对老师、孩子都是一个考验。会不会导致孩子成绩下降?”王校长在一年级文化课成绩最好的两个班开展了这次实验,为了排除家长的顾虑,他特地和两个班的每一位家长都签订了一份书面协议:如果家长认为孩子在这个班级里不合适,可以随时要求转到普通班。

  于是,这两个班的孩子每周有了一天的疯玩疯跑时间,春天去踏青,夏天去游泳,秋天看枫叶,冬天打雪仗……让人吃惊的是,到了期末测试,仅文化课成绩这一项,这两个班级依然是最好的。“更不用说孩子们其他能力的比较了,比如创造发明、自主活动能力等等。”王校长说,实验后不但没有家长选择让孩子离开这两个班级,甚至其他普通班的家长都要求加入。(1010802)

  国际理解教育论坛

  NO.3

  引导孩子尊重多元文化

  早报讯 在路上看到老人提着行李,应该帮忙拎;过马路时看到盲人,应该搀扶着过马路。这在很多中国人看来,是一种文明礼貌。但是,如果遇到的是外国人,孩子们还是按照这个规矩去做,外国人很可能并不因此感谢,反倒会表示出不悦。于是,“国际理解教育”这个话题出现在了这次创新大会上,专家们强调让孩子更多地学习国外的文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人”。

  国际理解教育究竟是什么?

  亚太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联合会主席陶西平说,简单地讲,就是通过教育,使学生理解其他国家的民族、文化、宗教、信仰、价值观等,引导孩子们尊重多元文化,具有国际视野,具有全球共同生存、发展的意识和理念。

  但是,现实中有很多状况是对缺乏这种理解最好的写照:一位80多岁高龄的国外老教授在一次会议上做报告,国内的一位专家出于敬意上前搀扶,老教授却觉得专家太不尊重人。如果相互之间都了解对方的文化和传统就不会产生这样的误解,而这些教育应该从孩子们开始。

  国际理解教育要教些什么?

  很多家长现在都有这样的意识,要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一个“国际人”,但是仅仅教孩子知道一个国家的国旗、首都,掌握一个国家的语言这些是远远不够的,政治、经济、文化、价值观等才是了解国际知识的关键。

  专家们强调,还要培养孩子们国际理解的技能,比如学会国际交往,掌握国际礼仪,与来自不同文化、不同民族或不同国家的各种人交流和协作的能力,从而缓解和消除不同文化背景可能带来的矛盾或冲突的能力等。使孩子们学会接纳、关心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形态和各民族的风俗习惯。(通讯员:郑锦杭 孔莉 曹纺平 蒋相和 记者:应芳娟 通讯员 小亚)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