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教育时评 > 正文

如何看待中国教育?听杨振宁还是丘成桐薛涌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11/20 10:45  中国青年报

  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舆论更热衷于倾听薛涌和丘成桐先生快意恩仇的批评,而对于我们自身的优点往往视而不见,这样的认知环境显然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不久前,在“如何看待大陆的大学教育”这一问题上,杨振宁表示,从本科教育和社会贡献这两方面而言,即便是中国一般的高校都很成功,对国家贡献比美国大。20年来中国高速发展,很大的功劳来自高校,因为成千上万的人才都是高校培养出来的。而美国哈佛
大学的丘成桐教授却毫不客气地指出,以目前中国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美国耶鲁大学历史系博士候选人薛涌则预言:“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运动,以后会让中国的高等教育面临更加深重的危机。

  在民众以抨击中国高校为“乐”的年代,杨振宁说出这样的话语,无异于惹火烧身,果然,紧接着网上就有了近千条对杨振宁的跟帖评论,“愤青”、“科技界的大嘴”、“意淫癖”等等让人尴尬的字眼都加在了这位诺贝尔奖得主身上。虽然不少人都认为杨振宁这话说得不一定对,甚至有一本正经的爱国之士万分愤怒,认为这种结论有误导“国家科技教育方针政策制定”之嫌,虽然笔者也未必接受杨振宁的判断,但笔者以为,对杨振宁的这些“高论”,姑且听听,没有必要愤怒。

  其实,杨振宁先生的“高论”不过是他情绪的一种表达,他想表明的是,中国的大学生处在国家最需要他们的时代,而美国处于一个稳定的时代,人才所能带来的发展“加速度”是不如中国的。从这个角度看,杨振宁先生的“高论”是有道理的。

  爱国者有两种,一种是以强烈抨击为特点,有时候抨击得越激烈,揭短得越彻底,恰恰表明越爱国,这种可谓是爱之深,痛之深,丘成桐和薛涌等人恐怕属于此类之代表。而另一种,则时时刻刻不喜欢扬他国之威风,杨振宁先生应该偏向于后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无论是丘成桐或是薛涌将中国高校教育“鄙夷”得一钱不值,还是杨振宁先生一而再再而三地“长自己的志气,灭他人的威风”,在本质目的上,两者都是为了咱中国好啊!唯一不同的,一是“激将法”,另一是“鼓励法”。

  笔者认为,中国的教育,自然不能说“世界第一”,但也不是一无是处。实际上,两种意见都听听,或者会更有利于我们的教育。但令人遗憾的是,我们的社会舆论更热衷于倾听薛涌和丘成桐先生快意恩仇的批评,而对于我们自身的优点往往视而不见,这样的认知环境显然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一个极端。(作者:欧木华)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