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新浪考试 > 教育时评 > 正文

热点评论:职业教育大发展谨防重数轻质

http://www.sina.com.cn 2006/11/20 11:01  中国青年报

  李丽萍

  最近,职业教育又收到了一个大红包,11月13日,教育部和财政部正式启动了被称为“高职211工程”的“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未来5年,中央财政将安排20亿元专项资金重点支持100所左右的示范性高职院校。财政部官员说,中央财政如此大地在高职教育上的投入,前所未有。

  这两年,职业教育是前所未有的扬眉吐气:从以前的“忝陪末座”一跃上升到“战略地位”,以前是“没有枪,没有炮,只有一把冲锋号”,现在则是“既有枪,又有炮,还有冲锋号”。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职业教育也不负众望,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关于职业学校招生就业“火爆”的报道不断见诸各类媒体。

  职业教育大发展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招生人数的快速增长。2005年10月下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到2010年,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达到800万人,与普通高中招生规模大体相当。而就在前不久,教育部新闻发言人透露,2007年,中职招生总规模将达到800万人。这意味着,中等职业教育将提前3年实现国务院确定的扩招目标。

  2004年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当年全国普通高中招生规模是820万人,中职招生规模只有550万人。几年前还门庭冷落的中职教育,用3年的时间就有望和普通高中教育在招生数量上平起平坐,无论如何都是令人鼓舞的,这其中职教界人士肯定付出了很多辛劳。

  鉴于高等教育大扩招所走的一些弯路,出现过一些“不良反应”,笔者对于中职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担忧:数量增长之后,质量是否能够得到保证?快速生长的同时如何保证健康发展?

  在中国职业教育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上,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在谈到职业教育现状时曾说过,全国1.4万多所中职学校,能够培养高水平技能人才的最多也就占三分之一,有近一半的中职学校还不大具备培养高技能人才的条件。笔者理解,这表明,我们还有近一半的中职学校不“合格”。

  在相当多学校都不合格的情况下,几百万的学生招进来了,怎么把他们培养成企业所需要的合格的技能人才,是摆在职业学校面前的当务之急。照目前各地出现的一些情况来看,且不说如何保证培养质量,单说如何消化突然增加的学生,就是一个难题。由于前几年职业教育身处“冷宫”,多数职业学校没有新建校舍,教师编制也是按照招生低谷时的学生人数核定的。现在学生人数突增,不少职业学校的校舍和师资都在告急,本来就不足的实习实训资源更紧张了。

  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实际质量又如何呢?本人不敢妄下断言,只说一件小事。笔者有朋友前不久去参观了一个变电站,见里面用的设备都是德国西门子的,就询问工作人员国产的设备和进口的设备有什么差距。工作人员回答,对于设备本身的差距没有突出体会,但对安装水平的差距却印象深刻,同样是西门子的设备,如果是德国工人过来安装的,运行时安安静静,可如果是我们自己的工人安装的,运行时就会有很大的噪音。

  客观地说,比起普通高中和大学,职业教育扩招的增幅并不大。而且,从社会长远发展看,职业教育必须扩大规模。只是数量和质量弄不好就是一对矛盾。我们的职业教育本来就没什么家底,在这种情况下数量迅速扩张,质量着实让人难以放心。

  对于职业教育在扩招伊始的种种表现,很多人恐怕会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当年,高校大扩招过程中也曾遇到过类似问题。但与高等教育不同的是,如果数量扩张之后质量不能保证,所引发的后果对职业教育恐怕要比高等教育更具杀伤力。

  职业教育本来就是中国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几年在国家的大力倡导和扶持下,再加上这几年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情况不错,民众才开始逐渐认可并关注职业教育,招生逐渐回暖。如果扩招之后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职校培养出来的学生不能满足企业需要,就业遇阻,就会立即反过来影响招生。

  大学毕业生出现“就业难”,中国的父母和孩子大多不会对上大学说“不”,可如果职校学生就业难,中国父母就会立即对职业教育说“不”。毕竟中国社会的传统价值观是“唯有读书高”。

  在职业教育正红红火火、职教界沉浸在喜悦之中的时候发表隐忧之类的言辞,似乎不合时宜,权当杞人忧天吧。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论坛】【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教育频道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8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