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题库:

大学生培养成本核定:量体裁衣还是量衣裁体

http://www.sina.com.cn 2007/01/05 11:23  海峡都市报

  曹林

  教育部2007年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一旦该办法出台,高校收取学费就有了依据,教育部将根据新办法重新核定现行大学学费标准是否合理。(见今日本报A3版)

  看完新闻,我脑海中立即涌出3个图像:一架豪华观光电梯、一个豪华校门和一双脚。豪华观光电梯是中国人民大学的,他们花百万元为一座仅三层的教工食堂安装这个电梯;校门是山东聊城大学的,它耗资8000万元;那双脚是教授的脚,山西教育厅官员去年称,竟然在该省高校账目中发现有教授报销“洗脚费”。

  不知教育部会不会把这些成本也摊入“生均成本”,如果这样,成本必然非常高,必然要得出“既有学费还不高,必须涨到一个合理水平”的结论。

  我以为,应先确立“让大多数人上得起大学”的前提,然后按人均国民收入算出“能让大多数人上得起大学”的学费是多少,即社会有能力承受的高校教育成本;再根据社会可承受的成本确定我们能花多少钱办大学,我们的国情适合办什么样的大学。

  总而言之,教育成本的核定应该“量体裁衣”,社会有多大的承受能力,我们就办相应规模的高等教育,无论如何,得让大多数人上得起大学。毕竟,对社会公平来说,最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一流”大学,而是大多数人都能上大学。

  而教育部“以生均成本确定大学收费”的逻辑,就不是“量体裁衣”而是典型的“量衣裁体”,不考虑学费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而以高校为中心,高校花了多少钱,公众就应支付相应的学费。这就好比高校做了多大的衣服,就要大家剪裁自己的身段去适应衣服的尺寸——这本质上仍是“教育产业化”思维。

  有专家评价,我们的大学是世界上最昂贵的教育组织,为什么?因为没有“量体裁衣”的成本意识,教育机构行政化、教育队伍臃肿把高校运行成本抬得非常高;因为缺乏成本意识,许多高校实际上已破产,而校长还敢向银行贷款修建大楼。在监督缺失下,高校缺乏起码的成本约束,根据自己的运行成本确定学费,这是问题症结所在,遗憾的是,它被管理部门一次次忽视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