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喝:博士岂能与白菜一个价?

http://www.sina.com.cn 2007/01/19 10:58  红网

  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博士三年。待到毕业那一天,招聘会上放眼一望,密密麻麻小山似的人头,手中捏着的文凭已经和白菜一个价了!博士人生正如《中国青年报》上那位老兄所说,读着读着就读进了“垃圾桶”。(2007年1月18日《第一财经日报》)

  博士与白菜一个价了!这声叹息,实在是让人无限惊叹!

  博士这个词,在十年前大多数的人还没有听说过,而在今天,博士却已经泛滥,它还能继续泛滥下去吗?不得而知。但笔者认为,无论泛滥也好,不泛滥也罢,博士都是不会与大白菜一个价的。把博士和大白菜等同于一个价,是中国教育经济背景下的博士生的内心恐慌,是他们对中国教育的彻底失望。他们为什么内心恐慌,为什么对中国的教育彻底失望?因为他们“读着读着就读进了‘垃圾桶’”。

  博士是怎么读进“垃圾桶”的?就时下状况而论,导师当负完全责任——导师误导,致使博士生迷途。导师误导的原因有两个:

  一个原因是,有的导师并不具备导师的资格,而是随着大学的升格而顺其自然地升格为了导师。这样的导师,是中国教育激进(经济)发展作用下的垃圾产物,他们所带出来的博士生,自然也就是“垃圾筒”里的一分子。

  另一个原因是,有的导师有真才实学,但因为受经济驱动力和学术功利主义的影响,只顾个人利益,把自己的学生也当作了“学术民工”,役使他们为其效劳。跟着这样的导师,三年下来,不少干活,但却只能是干些粗活,根本就学不到什么东西,其结果,也只能是“读着读着就读进了‘垃圾桶’”。

  在这两种原因之下,博士生不知道自己该学些什么、能学些什么,他们不能左右自己,而即将的毕业、走向社会,又让他们感到了一种无形的压力——学历虽高,但没有真东西。在这样的忧虑中,他们只能是“垃圾桶”里迷失的羔羊。

  从“垃圾桶”里走出来的博士生,他们又怎么不会在最后走出校门时发现,“生命中真的不能承受博士之轻”,而他们又是否想到,更为严峻的是——国家真的是不能承受博士之轻了!

  据中国研究生院院长联席会在2005年上海年会发布的《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草案得知,15年后,中国在学研究生规模将达200万-260万,在这超过200万人的在学研究生中,将有在学博士研究生22万人左右。其实,早在2005春天,中国在学博士生培养规模就跃居世界前列,达到14.35万,而在美国大学中,每年博士学位授予数量超过700人的,只有2所,超过600人的也不过6所,但是中国已有多所高校博士生招生人数超过1000人,最多甚至达到了1400人。

  数量上的优势,并不等同于质量上的优势。只在数量上占优势,那只能说明是把教育做成了经济。

  2005年,

清华大学某实验室的博士生王垠向清华大学写下了近万字的退学申请,其退学的具体原因有二:一是不认同清华的博士生培养模式;二是不愿意充当导师挣钱的工具。

  这两个原因,都十分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也必须要从思考中清醒,教育大计要以国家发展为本、国家栋梁的养成为本,而不是以发展教育经济为本,否则,博士文凭就真的要和大白菜一个价了!(杨福成)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40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