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疑:高等教育 数量第一等于国际先进?

http://www.sina.com.cn 2007/01/23 11:14  信息时报

  十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十个臭皮匠,才可以顶得上一个诸葛亮,但这并不意味着十个臭皮匠就超过了诸葛亮,或许仅仅只是赶上诸葛亮这个标准而已。如果单个的一对一呢,显然是有差距的,而且差距还是很大的。以十对一,以数量上的优势兵力压倒对方,所谓的人海战术是也,这就是我们人口大国的传统思维模式。

  一月十九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在海南大学表示,一九九八年中国高校招生规模仅为一百零八万人,二00六年达到了五百四十万人,中国高等教育在国际上属于比较先进的水平(中国新闻网)。无可否认,近年大学规模化建设和“蜂群式”扩招,高校数量多,在校学生多,如果仅从这一点上考量,别的国家似乎显然无法和我们相比。但是这里还有一个最关键的前提,我们有十三亿人口这样一个庞大的基数,如果以这个基数为标准,按照比例来具体推算,那么我们的规模究竟算不算大,还值得去思考。如果说到“教学质量上的发展”,那么疑惑和问题就更多了。近年国内毕业的本科生、研究生,普遍存在找不到工作的现象。找不到工作,我们可以从很多方面去解读和解释,但是毕业生的实际思维和动手能力不强,确实是当中不可忽视的一个关键因素。

  不说别的,单单从人文方面看,解放前驰骋在中国文坛和文化界的作家、诗人、理论家、文艺批评家,哪个不是学贯中西?中国可以在国际上挂号的知名科学家、地质学家、建筑学家等,也基本是出于那个年代。再看看当今的所谓名家、教授,甚至连中文也没学好,语法上的错误、错别字很常见。林雨堂先生,没有考过

英语四级吧?但是煌煌巨著《京华烟云》初稿却是用英文写成的。再说到具体的人品和学术精神上,以前自由论争,就事论理的“新文化运动”精神早以荡然无存。

  和国外比,学生“高分低能”尽人皆知,所谓的“学科水平、社会服务水平”从何而来?连工作都找不到,饭碗都没有,没办法养活自己,怎么服务社会?社会服务水平从何而来?在前天报纸上,还有大学生在网上发贴,为了区区一万元,宁愿做别人的干儿子。说到科研水平,我们可以扳指头算算:诺贝尔化学奖、物理奖,得主也有几个华人,可是人家不是中国籍,是在国外求学,在国外做的科研。单几个自己家里评的奖,就沾沾自喜?

  “中国接受过初中教育的人数居世界第一,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数居世界第二,在校大学生数居世界第一。”这个定义,如果要完整的话,后面必须补充一句:“我们占了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我们可以放眼看看世界,尤其是那些发达国家,看看人家的大学教育普及率是多少,再看看我们的是多少。我们看看人家的少年儿童失学率,再看看我们自家的。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