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假期辅导班“签约包考”未必就好

http://www.sina.com.cn 2007/01/25 14:46  红网

  素质教育的呼声这么高,应试教育却愈演愈烈,其中各种名目的辅导班在推波助澜,名师们跟着火上烧油。距离今年的中招考试仅剩下几个月的时间,郑州市场上大大小小的中考辅导班纷纷“出炉”。“签约包考”、“考不上目标学校退费”、“省示范高中特级教师进行辅导”等字眼赫然出现在辅导班的招生广告中。(1月24日《大河报》)

  随着去年省教育厅下文取消中学的早、晚自习以及周末补课后,校外辅导班市场更加火爆。据透露,一些加入了校外辅导班的名校老师,短短几年时间已成了“富翁”。那么,参加辅导班对学生到底有没有益处,花样繁多的校外辅导班又是如何被催热的?一个独生子女往往承担着几代人的希望,家长望子成龙心理加重,从幼儿园阶段就开始为孩子增加大量的课外辅导班、兴趣班、家教等课程,为的是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此种情形下,终于不难理解,不少家长一味追求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味为孩子追加无以复加的课业负担。

  鲁迅早于80多年前就在《我们现在怎样做家长》一文中,就对家长本位的封建家长制予以了不留情面的理性批判,并主张大人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和独立人格,强烈反对凡事由家长包揽的育人方法。如今的家长却是过之而无不及,实在是绝妙的不可思议。没有人怀疑,父母的爱是最博大、最无私的,他们把所有的真爱、所有的情感都灌注给了儿女,而丝毫不顾及自身的辛劳和艰辛。但有些爱本身却是一种伤害。“啃老族”的层出不穷,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凄凉和无奈,更需要深刻的反思。

  “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叫嚷了不止一天,但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保护学生的权利,让学生远离精神折磨和心理伤害的教学事件却依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不得不承认这是教育的一个误区,是教育改革中亟需完善的问题。家长不理解,是因为家长也深受其害。不难理解,家长也有家长的无奈。可怜天下父母心。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有个美好的前途和出路,在“让孩子感到快乐”和“为了学到有用的东西”之间,毅然决然地选择后者,自有其一番道理。家长作出如此偏颇的选择,有其难言之隐,有其不得已而为之的一面。“减负与按分升学不相符”,也正如众多家长的控诉,“减负应落实到实处,考试升学制度应改革”。无庸置疑,如果高考的指挥棒依然故我,“独木桥依然还是独木桥”,则“减负”只能是一句空话。

  人的发展需要有合理的压力作基础,但压力过重的学习就不是好方法,收不到好效果,超过了教育的“度”。在教育部门的规范下,中小学生逐步开始“减负”,学校坚持对学生过重学业负担做“减法”时,却遭遇家长的“加法”。而中小学生在这一“减”一“加”之中,未能逃脱“被迫”的艰难处境,也自在情理之中。然而,推进素质教育,绝非如此这般,尤其是不需要跷跷板效应。

  学校做“减法”,家长做“加法”,说明“减负”不是独立工程,而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将“减负”落到实处,惟有学校单方面的努力还远远不够,也需要得到家长以及全社会的支持和配合,更需要教育改革的全面配套进行。当前对于学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和刻板,“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根深蒂固”,是严重制约和阻碍着“减负”工作的落实的“瓶颈”。要“减负”,就必须解决如何评价成功的标准问题,唯有如此,“减负”工作才能落到实处,孩子才能真的有时间玩儿,才能真正拥有轻松快乐的童年。

  辅导班以签约包考等方式招揽生源,再次为我们敲响了警钟,如果不改革现行的考试制度,学生的负担就降不下来,就永远难以逃脱沉重的课业负担。但值得欣慰的是,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虽成“顽症”,但并非不可救治的“绝症”,只要对症下药,不讳疾忌医,仍有康复的希望。(作者:郭立场)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