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寒假“禁补令落空”根源在教育不公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30日 10:49  现代快报

  寒假刚开始,来自各地教育主管部门的一系列“禁补令”,在学生负担重、学习费用高被普遍诟病的语境下,本应得到好评,但上周一项对12800多名参与者的调查发现,52.2%的受访者对“禁补令”明确表示反对,38.6%的人觉得,无论是否收费,都会鼓励孩子补课。(1月29日《中国青年报》)

  造成这一现象的无疑是高考制度和应试教育模式,更确切地说,是功利化教育所滋生的教育不公促成家长和学校达成补课共识。如果假期补课不是在提前讲授新课,让不去补课的学生面临新学期和其他同学的差距,家长也不会过于忧虑不补课的后果。可见,学校是在有意制造一种不公平,以此刺激学生和家长的补课热情。让不参加补课的学生和家长,都感到一种沉甸甸的压力,从而自觉地与学校结成“利益共同体”。 显然,这是一种普遍性心态,人们并非不能接受“禁补令”,而是担心“禁补令”到底具有多大的约束性。这样的担心并不多余,北京市某中学的教学中心主任分析说,教委对学校补课的查处非常严厉,但教师在学校外面的补课活动却很难监管。可见,“禁补令”非但难以改变业已存在的不公现象,反而可能制造新的不公:如果教师把课内所授内容留到课外讲解,将所有学生的受教育权利向部分学生倾斜。

  现在教育有一种怪现象:不是努力制造

教育公平,而是在刻意拉大受教育者的权利差距。教育界有句最盛行的口号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成了许多家长共同关心和忧虑的问题。现在的问题不在于起跑线上的孩子,而在于起跑线本身。如果起跑线本身是公平的,孩子无论跑出怎样的成绩都是无可非议的。但现在我们有没有把所有孩子放在同一起跑线上?很多孩子由于家庭的、经济的原因,天生不能跟另外一些孩子公平起跑,而一些学校注定要成为择校的牺牲品,这个问题不值得教育者反思吗?现代教育不患寡而患不均,多数家长支持学校补课,正是被一种担心自己孩子成为教育不公的受害者的心理所控制。而“禁补令”既不能改变应试制度的大前提,又无法消弭甚至可能制造新的教育不公,当然会遭到多重抵制。(司欣 江苏 职员)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