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时评:高考能否走出“一考定终身”的怪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06日 14:50  红网

  高考病了,这是现在社会任何人都可以感知到的。如何医治,却在不休的争论中。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在认为高考必须改革的人中,35.2%的人赞同“只需小改”,57.6%的人则认为需要“动大手术”。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调查显示了人们的矛盾心态:一方面痛感“一考定终身”的诸多弊端,一方面却对能否用高校自主招生来替代心存疑虑。

  中国教育学会常务副会长谈松华、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等教育专家开出的药方是“变一为多”,随即有人评论其“换汤不换药”,更有人称“多次高考犹如凌迟,比一次高考绞刑更为残酷”。本次调查中,人们认为,如果高考“一变多”的话,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是“增加学生和家长的负担”,还有人认为这将使“一些教学辅导材料商人赚更多的钱”,而很少能真正考查学生真实成绩。(2月5日《中国青年报》)

  高考无论如何改革,总会触即人们敏感的神经。无论是关乎公平,还是关于高考的质量,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这样或那样地不能让人满意。可以看出,在现有的模式框架下,无论高考是一考定终身,还是一变多,不可避免的是,其结果总是要通过考试来反映,最后的批判标准就是一个数字。

  考试要出成绩,要出数字,那么,依此逻辑,高考就必须通过考试来完成。所以,笔者觉得,只要考试的形式不变,只要最后的录取标准不变,无论高考总分里包含多少次成绩,高考无论怎么变革,都不会走出“考试定终身”的怪圈,最后都要回到考试的主流,这就为应考埋下了伏笔。“高考指挥棒”让学生疲于应试,暗箱操作、各类舞弊五花八门屡禁难止,许多有着某种天赋的孩子被拒之门外。

  另一方面,我们不要小看高中教师们娴熟的“见风驶舵”的本领,不要小看学生们高超的应试技巧。现在的教师哪个不是“高考”的“研究生”,哪个不把高考研究得即深又广?哪个学生不是高考的万能机器,哪个不是在考试的战场上成熟起来的?无论你怎么变革,他们总会作出响应的回应,“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总会让原本就不够严密的变革变得千疮百孔。

  只要高考要成绩,就会出现应考,只要出现应考,就会显现高考的各种弊端。这是一个循环的链条,它不以高考制定者的意志为转移,而是以高考参与者为主体,以一种恒定不变的规律来运行。现在,我们都觉得高考病了,并且也都可以查出其中症状,并且也都知道是因为学生的应考才导致了此病的发生。那么,我们为什么不改变这种考试的局面呢?

  比如,击跨现有的考试框架,以一种全新的模式来选拔人才;比如,引进国外的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大力发展自学考试,大力发展技术培训学校,来弱化高考;再比如,艺术学校不能放松等。这些形式的变革都可以弱化高考考试的力量,从而让学生们有更多种选择。

  高考病了,到了中年就病了。在人们“小修小补”都无法将其治愈的情况下,我们为什么就不能让它彻底死亡,再塑造出另一个框架来代替它呢?

  当然,高考只是一种形式,它应该是人才培养的一个模式,而不是唯一的一种。在人们埋怨高考、痛斥高考时,是否需要反思一下自己的“唯高考观”呢?(作者:贾锋昌)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8,100,000
不支持Flash